牛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類動物共患的急性、接觸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征是口腔粘膜、乳房和蹄部出現水泡,發熱到39℃~41℃,近幾年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的林清教授表示,雖然說口蹄疫是人畜共患病,但大家不必害怕,自建國以來并未發現此病有傳染給人的跡象。
患病的牛飲水量、采食量、產奶量均下降,生長速度也減緩,且此病傳播速度快。林清形象地描述,通常發現的時候只有一兩頭牛患病,幾個小時之后,就有十幾頭被傳染了。口蹄疫的主要傳播途徑分為空氣流通傳播、唾液傳播、糞便和尿液傳播,而且大小牛均可傳染。隔離治療一旦發現有牛患病,需立即與健康牛隔離開來,并靜脈注射補充水分,將乳房和蹄部的潰爛結疤處弄破,用紫藥水或濃的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再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口蹄疫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病害,治療得及時,一周就康復了,不過犢牛的死亡率稍高一些。”林清如是說。
預防為主“預防才是重中之重”,林清強調,春秋兩季需要給牛注射疫苗,懷孕6個月以上的母牛需要在生產之后再補防,防止對胎兒造成傷害。在注射疫苗后十二天產生抗體,在這期間內也不能大意,可能還會有患病的可能。平時也要注意圈舍的消毒,及時處理糞便,減少傳染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