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癥狀
犢牛潛伏期很短,僅幾個小時。根據細菌毒力、致病性、癥狀和病程發生可分為三型:
(1)敗血型 新生犢牛感染大腸桿菌,往往表現最急性癥狀。患犢精神沉郁,虛弱無力,心動 過速,吸吮反射嚴重下降或消失, 膜高度充血,脫水,間有腹瀉,糞便呈淡黃色,水樣帶血絲,腥 臭。本型多發生于3日齡以內的犢牛。常于癥狀出現后數小時至1天內急性死亡,有時病犢未見腹瀉即死 亡;亞急性病例往往出現特定易感組織的臨床癥狀,犢牛常在14日齡內感染發病,表現為發熱、嚴重的 臍腫、腹瀉、關節或骨 腫脹、眼色素層炎和神經癥狀。慢性病例表現為過度虛弱無力,消瘦和因關牛 疼痛而臥地。
(2)腸型 多見于出生后3天以上的犢牛。病牛體溫升高達40度,數小時后開始下降,開始下 痢,體溫降至正常。糞便初如粥樣,黃色,后呈水樣,灰白色,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塊、凝血塊及泡沫, 有酸敗氣味。后期,患畜肛門失禁,常有腹痛,用蹄踢腹壁。病犢常死于脫水和酸中毒。病程延長則出 現肺炎、關節炎等癥狀。若及時治療,一般可以治愈,但生長不良。
(3)腸毒血型 多發生在吮過初乳的7日齡以內牛犢。嚴重病犢多以突然發病而死亡,病程稍長 者則可見典型的中毒性神經癥狀(沉郁、昏迷),死前常出現劇烈的腹瀉癥狀。癥狀較輕的犢牛表現輕的 腹瀉,可能自行康復。
預防
加強妊娠母牛及新生犢牛的飼養管理。妊娠母牛應給予足夠的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 素,并適當運動,牛舍產房保持清潔干燥溫暖,搞好環境衛生,母牛乳房保持清潔,加強消毒。新生犢 牛不應群養,應手工及時飼喂初乳,不要讓其自由吮乳。同時可用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預防本病,用本 場分離菌株制成的滅活菌苗接種于臨產前母牛,對預防犢牛下痢有較好的療效。
治療
本病治療,可選用經藥敏試驗對分離的大腸桿菌血清型有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和磺胺類 藥物;治療原則是抗菌,補液,調節胃腸機能和調整腸道微生態平衡。常選用氯霉素按每千克體重10毫 克,靜脈注射,每日兩次;新霉素按每千克體重0.4萬~0.8萬國際單位,內服或肌注,每日2~3次; 多 菌素,按每千克體重1萬國際單位,肌肉注射,每日兩次;恩諾沙星內服,按每千克體重2.5毫 克,每日兩次;慶大霉素內服,按每千克體重10-15毫克,分3~4次使用;內服磺胺 10~20克,每日2 ~3次。每種藥物必須連用5~7天。有人用氟 酸1克、 酸蛋白30克,混合喂服,每日兩次,配合慶大 霉素40萬國際單位一次肌肉注射,有很好的療效。同時可用重新水合技術配制補液鹽水,靜脈注射或曠 服,如5 葡萄糖生理鹽水1000~2000毫升,25%葡萄糖300毫升,5%碳酸鈉100~150毫升,維生素C5 ~10毫克.10%安鈉咖5毫升,配好,一次靜脈注射。亦可口服保護劑和吸附劑。病情好轉后可配合使 用活菌制劑,如促菌生,每次5克,每日兩次。調痢生或其他乳酸桿菌制劑,對病犢的恢復有良好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