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桿菌病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病,以母牛流產為特征,對養牛業危害很大。無論公牛、母牛對這種病原體都容易感染。患這種病的牛是牛布氏桿菌病的主要傳染源。患病的牛流產時,大量的病原體隨著陰道分泌物排出體外,對周圍還未感染的牛構成非常大的威脅。容易感染的牛可能主要是吃了被布氏桿菌污染的飼料、墊草或者用舌頭舔了污染器物。
病原
布氏桿菌病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病。
癥狀
病原菌侵入牛的身體后,潛伏期通常為2周至6個月。喜歡在骨髓、關節、淋巴結、子宮、胎盤等部位進行繁殖,從而引起一系列病理變化及癥狀。母牛最主要的臨床癥狀是流產,也能出現低燒,但常被忽視。妊娠母牛在任何時期都可能發生流產,但流產多發生于妊娠期的后5-8個月,流過產的母牛,強果再次發生流產,其流產時間會向推遲。流產前可表現出臨產時的癥狀,如陰唇、乳房腫大等。但在陰道粘膜上可以見到粟粒大有紅色結節。流產胎兒可能是死胎或弱犢。流產之后常發生胎衣滯留,不斷從陰道排出污灰色或棕褐色的分泌物。乳腺受侵害時,輕的產奶量減少,重的乳汁發生明顯的變化,呈絮狀或黃色水樣;乳房皮溫增高、疼痛、堅硬。公牛患本病后,主要發生睪丸炎和副睪炎。初期睪丸腫脹、疼痛,中度發熱和食欲不振。3周以后,病痛逐漸減輕;表現為睪丸和副睪腫大,觸之堅硬。
診斷
本病從臨床上不易診斷,但是根據母牛流產和表現出的相應臨床變化,應該懷疑有本病的存在。本病必須通過實驗室檢查。
本病診斷中應用較廣的是試管凝集試驗和平板凝集試驗,尤其是后者,由于其方法簡便、需要設備少、敏感較強、易于操作,常被基層飼養場獸醫室廣泛采用,但是凝集試驗并不能檢出所有患病牛只,而且可能出現非特異性凝集反應,影響結果的判定。補體結合反應具有高度的特異性,但操作較為復雜。所以,本病的診斷程序應按如下進行:根據臨床變化,疑似本病存在時,應立即采血,分離血清,進行血清凝集試驗。陽性病牛血清和疑似病牛血清,迅速送至檢疫部門作補體結合反應,進行最后確診。
防治
1、加強飼養管理,合理供應飼料,注意礦物質和維生素的供給,搞好牛舍、運動場衛生,提供良好生活環境,提高抵抗力。
2、每年定期進行2次布氏桿菌病血液凝集反應,對陽性牛進行隔離。
3、對臨床流產牛查找原因,取流產胎兒真胃內容物作細菌分離鑒定。陰性牛只留群飼養,陽性牛只進行撲殺。
4、堅持常年防疫消毒,加強產房衛生,嚴格執行獸醫、配種的消毒措施,減少感染機會。
5、預防接種疫苗,注射前應進行血檢,陰性牛只可接種疫苗。
6、新引進的牛只要隔離飼養2個月,并檢疫2次,陰性牛只合群飼養,陽性牛只撲殺。
7、場內患本病牛只不允許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