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胡鯰

蟾胡鯰:別名胡鯰_步行鯰_土虱魚_土殺魚_塘角魚_過山鰍_塘虱魚_泰國土虱,為鯰形目、鯰科、胡鯰屬、鯰魚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東南部,中國、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地。野生于河流、湖泊的微堿水域。1758年命名。常見于溫暖,經常缺氧的靜水水域,如泥濘的池塘、運河、溝渠、沼澤和被洪水淹沒的草原。它是東南亞常見的食用和商業化養殖魚類,因身體常帶有不規則的斑紋,具一定的觀賞性,也常被當作觀賞魚在水族箱內飼養。
適應能力極強,能在許多魚類無法生存的惡劣環境繁衍生息,并具有類似肺的輔助呼吸器官,離水也能長時間存活。且它在地面的移動的能力極強,干旱時,能靠輔助器官呼吸,在陸地上移動至其他水域。歐洲、北美多國有引入,已造成部分地區的生態問題。
生存環境:弱堿
最大長度:50cm
形狀分類:梭形
顏色分類:褐色_棕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容易
性情習性:兇猛
適宜溫度:24℃±4℃
酸堿范圍:7.2±0.4
硬度范圍:8±4
壽命年限:10年
食物飼料:雜食
蟾胡鯰形態特征 >
體長可達50cm。形似鰻魚,體色灰褐至棕綠,帶有斑紋,腹灰白色。體長而側扁。頭寬而扁平。吻寬鈍。口下位,上頜略長于下頜。上、下頜均具絨毛狀齒帶。前、后鼻孔分離,前鼻孔呈短管狀。須4對,鼻須1對,位于后鼻孔前緣,末端可達胸鰭基部。眼小,側位,眼間距較寬,相當于眼后頭長。鰓膜不與峽部相連。背鰭很長,無硬刺,末端幾與尾鰭基相連。腹鰭短小,尾鰭圓形。肛門略近臀鰭起點。體無鱗,側線較平直。
蟾胡鯰飼養方法 >
本魚棲息于沼澤,池塘,溝渠,稻田與河水泛濫區污濁又泥濘的水域。野生情況夏,除偶爾上浮呼吸及覓食外,大部分時間在基底度過。雜食性,十分貪吃,只要能吃下的,幾乎什么都吃。多夜間活動,通過觸須在碎石和軟質基質中搜尋食物,包括其他魚類的卵、小魚、環節動物、甲殼類動物和昆蟲。
蟾胡鯰雌雄分辨 >
腹鰭小,胸鰭上帶有毒棘,由其是雄魚魚體上的毒棘很堅硬。
蟾胡鯰繁殖方式 >
在自然棲息地,產卵于雨季,在被雨水淹沒的環境中筑巢。用碎石或沉水植物筑巢。雄魚會保護幼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