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腹鱘

裸腹鱘:別名青鰉魚,為鱘形目、鱘科、鱘屬、鱘形系列品種,原產于歐洲黑海、亞速海、里海及周邊的河口地區,包括格魯吉亞、哈薩克斯坦等地。我國也有引進。1828年命名。2009年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其列為極危物種。
溯河洄游,肉食性魚類。成魚洄游在強水流環境下產卵,在石頭或礫石底部的大河和深河的主要河道中孵化。幼魚棲息于淡水河流的淺水區域。體背青綠色,腹側銀白色。尾鰭歪形,上葉特別發達。腹部寬,平坦狀。
生存環境:汽水
最大長度:120cm
形狀分類:梭形
顏色分類:青色_棕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較難
性情習性:兇猛
適宜溫度:20℃±4℃
酸堿范圍:7.4±0.4
硬度范圍:12±4
壽命年限:40年
食物飼料:肉食
裸腹鱘形態特征 >
背側較窄,向后漸細長。頭大,三角形,背側被骨板。吻突出,稍平扁。眼小,圓形,側位。眼間隔寬、中間平坦。鼻孔靠近眼前方。口橫裂,腹位。上下頜均無齒。下唇完整,中間不中斷。吻腹部有須4對,須長,向后不達口前緣。鰓孔大,側位。鰓耙寬扁。鰓蓋膜與峽部相連。背鰭1個,后位,上緣微凹。臀鰭始于背鰭近中部下方,后緣近后部鰭條處微凹。胸鰭側下位,寬大。
裸腹鱘飼養方法 >
有定棲和洄游兩個種群,洄游每年有2次,在4-5月、10-11月,溯河洄游距河口約500-800km。以浮游動物幼體為食,其他食物有水生昆蟲、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等。在里海,早期以魚類為食,由于蟹的移入,蟹約占其食物量的7%。
裸腹鱘雌雄分辨 >
裸腹鱘繁殖方式 >
性成熟較晚,雄魚較雌魚成熟早。雄魚6-9齡,雌魚12-14齡。3-5月在石礫底質上產卵。產卵水溫10-15℃,有時產卵溫度也隨地區而有所不同。孵化期在水溫19℃約需5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