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黃雞是一種馳名中外的優質肉雞,在市場較為暢銷,但在實際的養殖中有些養雞戶對育雛飼養技術有所欠缺,造成三黃雞雛雞成活率低下,經濟受到損失,因此掌握科學的三黃雞育雛技術可有效提高養殖效益:
做好幼雛運輸工作
幼雛的運輸是育雛成功的關鍵技術措施之一。初生雛雞毛干后進行選擇,就可以運輸,可根據路程的遠近選擇交通工具。運輸最好能在48小時內到達目的地,時間過長對雛雞的生長發育會有較大的影響。裝雛宜稀不宜密,防止雛雞壓傷壓死。運輸途中除了要防寒外,還要防熱、防曬、防雨淋、防顛簸。
掌握好適宜的溫度濕度密度和光照
掌握好適宜的溫度是保證雛雞健康的關鍵。溫度過低將直接影響雛雞的生長發育;過高影響食欲,甚至正常代謝。觀察雞群的狀況可以知道溫度環境是否合適,如雞群扎堆成團,則是溫度過低,應加溫;雞張嘴呼吸則是過熱,應降溫;雞群均勻分散,頭頸伸直,貼地而睡,則溫度適宜。
育雛的濕度也不容忽視,一般1~10日齡育雛的適宜相對濕度為60%~70%,11日齡以上為50%~60%。如果濕度過高,易引起消化不良、痢疾、大腸桿菌病、球蟲、法氏囊病等。
如果飼養密度過大,會造成通風不良。室內氨氣、硫化氫和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易引起多種疾病感染及增加死亡率;密度過小則不能充分利用有效面積,造成浪費。一般是0~3周齡每平方米飼養30~40只,4~6周齡以20~30只為宜。
光照能使雛雞身體中的維生素D源轉變成維生素D,參與新陳代謝促進發育,對提高雛雞的成活率是非常有利的。入雛前2星期要晝夜給予光照,以刺激雛雞活力,增加攝食量。但為防止雛雞過早性成熟,2周齡后要適當控制光照時間,視溫度情況減少白天的光照時間,以每天9小時光照為宜。
雛雞及早喂水
雛雞在出殼后24小時內要飲上水。特別是經過長途運輸的雛雞,如不及早補水,易造成雛雞腳干,精神不振,羽毛松亂,生長受阻甚至死亡。經過長途運輸,頭1天要喂給5%的葡萄糖水,或生理鹽水,能迅速有效地補充體液,提高抗應激能力和抗病力。
選擇全價雛雞顆粒料并適時飼喂
雛雞必須從飼料中獲得足夠的營養物質,才能保持正常的生長發育。雛雞飼料所含營養成分應達到以下標準:代謝能為12.13~12.55兆焦/千克、粗蛋白20.00%、鈣1.00%、磷0.75%、食鹽0.32%。雛雞出殼后24小時開始喂食較適宜,要先飲水半小時后方可喂開食料。如運輸時間較長,需在飲水1~2小時后再投開食料。要少放勤添,一般2周齡內日喂8次,2周齡后日喂6次。
做好疫病防治工作
雛雞抗病能力弱,容易受到疾病威脅。因此,必須搞好雛雞的疫病防治工作,做到正確使用疫苗和嚴格的環境衛生消毒。各種育雛具、飼槽可用1∶500百毒殺稀釋液清洗消毒,并經常用該消毒藥噴雞舍、地面,注意更換墊草及雛舍通風換氣。
第1星期的前2~3天用恩諾沙星等喹諾酮類藥物,按比例混入飲用水給雛雞飲水,可有效地防治雞白痢桿菌、雞慢性呼吸道病、大腸桿菌病等;在4~6天喂給水溶性慶大霉素;7~10天可飲用水溶性氨芐青霉素,每40克藥溶于40~100千克水中;11天以后以0.125%的比例將復方敵菌凈拌料喂服;15天以后可選用抗球蟲藥抗球王(馬杜拉霉素),按預防量使用,如發病則適當加大藥量。
三黃雛雞的免疫接種程序為:24小時內接種馬立克氏疫苗(進口液氮苗),7日齡時接種新城疫Ⅱ系弱毒苗+法氏囊疫苗,13~15日齡再接種新城疫Ⅱ系弱毒苗+法氏囊苗,25~26日齡接種傳染性喉氣管炎疫苗,35~40日齡接種新城疫工系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