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蛋不同,孵化溫度也不同。要想提高鵝種蛋孵化率,對于種蛋保存和孵化過程中的溫度管理至關重要,如何控制種蛋孵化溫度種蛋孵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般控制種蛋孵化溫度有以下幾個方法:
1.孵化操作中溫度的掌控
保持適宜、穩定的室溫。盡可能使孵化室溫度保持在22~26℃,以簡化最適孵化溫度的定溫。保證孵化溫度計的準確性。用標準溫度計校正孵化溫度計(包括 “門表”溫度計及水銀導電溫度計),并貼上溫差標記。注意防止溫度計移位,以免造成胚胎在高于或低于最適溫度下發育,影響生長。
確定適合本地和孵化器類型的孵化溫度。依本地區的氣候及入孵季節、種蛋類型、胚胎發育、出雛狀況(有無出雛高峰、雛雞狀況)和孵化效果(孵化率和健雛率)等,因地、因時制宜,確定適合本地區和孵化器類型的最適孵化溫度。尤其是新孵化器的前3~4 批或大修后的孵化器,需要校正溫度計,測定孵化器里的溫差,求其平均溫度。然后將控溫水銀導電表的孵化給溫調至 37. 8℃ (或變溫孵化,或按孵化器廠家推薦的溫度),試孵 1~2 批。另外,室溫多變或變化太大以及孵化效果不穩定時,都應根據胚胎發育(主要標準是5胚齡“黑眼”,10~11胚齡“合攏”,17胚齡“封門”)和孵化效果,調整孵化溫度。
2.掌握孵化溫度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孵化不能生搬硬套“恒溫”、“變溫” 孵化給溫方案或孵化器廠家推薦的孵化溫度。其結果有時孵化效果很好,但有時卻很差,不能做到穩產高產。
第二、采用分批入孵方法。注意新、老胚蛋在孵化器中插花放置,不僅有助于調溫和提高胚胎發育整齊度, 還能使活動轉蛋架重力平衡。在出雛器出雛時,應根據情況適當降低孵化溫度,以利于出雛。
第三、孵化器溫差大,將嚴重影響孵化效果,也給孵化操作帶來諸多不便。如孵化器溫差過大,應及時查明原因(包括檢查電熱管的瓦數及布局),并在入孵前解決好。如溫差較大,最好采用“變溫” 孵化制度,并在照蛋和移盤時做對角倒盤,必要時還可以增加倒盤次數,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胚胎發育不齊。
第四、缸孵法的“三起三落” 給溫法。認為孵化第一胚齡是關鍵,如應給予雞胚溫度為39. 4℃,雞胚3胚齡和7胚齡應2次降溫,如給溫37.2℃,雞胚11~12 胚齡,可孵化溫度要降低(36. 9℃),雞胚15~16 胚齡,要提高孵化溫度(如給雞胚溫度在39.7℃)。孵化期采用這種給溫方法,有的是由孵缸這一特定孵具決定的,有的是由孵化操作所決定的。但有的缺乏科學的依據。“三起三落” 給溫法不適合機械電孵法,因種蛋之間的距離顯然比缸孵法大得多,而且有鼓風設備,溫度均勻,所以不存在 “面蛋” 、“邊蛋”與“心蛋” 的溫度差別,即使無鼓風設備的“平箱” 孵化、溫室架孵化等傳統孵化法,也不例外。實際上江浙一帶缸孵法也不是完全按“三起三落”給溫,他們主要是結合胚胎發育的“長相”,尤其是抓住第五胚齡 “黑眼”、第十胚齡“合攏”和第十七胚齡“封門”3個主要發育特征給溫。因此,傳統孵化法,也不能生搬硬套“三起三落”的給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