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浙江區域臺灣泥鰍在苗期容易出現“白尾”爛尾的情況,如果處理不當,會造成30%到50%的死亡率,給養殖戶養成很大損失,而且有些塘按有蟲或細菌性處理,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死亡量會大幅度增加,筆者通過一下案例給大家展示鄙人愚見。
案例分享:
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鎮下昂,宋老板精養臺灣泥鰍苗,從6月1號開始出現死亡,癥狀當地稱之為“白尾”,“爛尾”,每天死亡一兩千條,鏡檢無蟲,外潑過桂花一號加止血特靈,同時也內服過三黃散加止血特靈,但到5號左右沒有明顯改變,反而死亡有所增加,每天死亡兩三千條,根據以往經驗,初步判斷可能是鰓霉引起的,故當天跟宋老板一起去塘口診斷,具體情況如下:
池塘情況:
•面積5畝,
•水深1.2米,
•放養泥鰍水花450萬,每天投喂兩包料,發病期間吃食變化不大,具體池塘情況如下圖:


泥鰍發病癥狀如下圖:尾部及以上部位發白,有爛尾情況

水質指標如下圖:亞硝酸鹽有一點,其他指標正常范圍內

鏡檢鰓部如下圖:肉眼看鰓基部發黑,鏡檢鰓霉很明顯



經過以上池塘狀況,水質指標,泥鰍體表癥狀,加上鏡檢鰓部,可以確定泥鰍苗死亡主因是鰓霉。
具體處理方案如下:
當天使用過硫酸氫鉀復合鹽三包,處理亞硝酸鹽還是有點超標,改善底部環境,6號上午用碧水爽兩瓶,兩個小時后外潑水霉凈(當時客戶店里沒有鰓霉凈,故拿水霉凈代替)四瓶,精博勁碘兩瓶。7號再用一次,9號打電話回訪,死亡量明顯減少,降至幾十條,已恢復正常。后續隨著投料的增加,底改和活菌產品要經常使用,預防底質或水質惡化引起病害發生。
鰓霉,所以要引起重視!
案例分析:
一、鰓霉:
鰓霉病流行季節為水溫較高的5~10月,尤以7~8月為發病高峰,水溫超過28℃高發,有機質豐富的水體高發,可短期內引起魚大量死亡。
魚苗期鰓霉病
•臨場診斷時有3特征:
•①背鰭后、尾鰭前、魚背部有白點,較大的苗種肉眼可見,這個白點是可能是血液阻塞、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
•②魚苗嘴巴常張開,感覺魚機體缺氧,但水體溶氧充足;
•③魚卵孵化、脫膜困難、魚苗死亡率高;
二、白尾爛尾的原因,由于鰓霉的爆發,致使養殖動物呼吸氧氣受阻,故遠離鰓部的尾部先表現出癥狀,如果有白尾爛尾的情況,優先考慮鰓部的問題,不管是鰓部有蟲、細菌性爛鰓還是鰓霉等。
三、如果苗種出現大范圍死亡,首先要鏡檢,以此確定是蟲、細菌感染還是真菌鰓霉感染,切不可以胡亂用藥。
近期在浙江湖州鐘管,千金,新市等區域,出現臺鰍苗死亡,本人經過鏡檢都發鰓霉。同時近期鱸魚,黃顙魚等苗種出現大規模死亡,如常規辦法處理效果欠佳,可考慮鰓霉。還有大部分經銷商、養殖戶對鰓霉的認識還不全面,有的甚至都不太了解,故寫此文也方便大家相互溝通、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