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程輝輝陳鵬飛江志褚鵬飛陳琦劉君橋
近年來,重慶市大力開展“稻鰍雙千工程[1]”的相關工作,泥鰍養殖備受矚目。目前,由于泥鰍規模化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技術不夠成熟,普遍存在轉食階段存活率偏低的“瓶頸”問題[2],鰍苗生產成本偏高,養殖的鰍種主要依賴野生捕撈,數量、質量和規格都無法得到保障,嚴重影響泥鰍養殖業的發展。現階段鰍苗開口飼料大多以蛋黃、魚粉、豆漿、輪蟲、鹵蟲幼體、豆餅粉糊、微粒子配合飼料為主[3-5],而投喂鯉魚配合飼料粉料勻漿液上清液進行開口沒有成功的經驗。本試驗在重慶市武隆縣永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火爐鎮夢沖塘村龍壩養殖場大鯢養殖車間進行,以鯉魚配合飼料粉料勻漿液上清液和打撈的浮游動物為開口飼料進行大膽嘗試,以探索鰍苗轉食階段低廉的開口飼料,為降低泥鰍苗種培育成本提供基礎數據,對規模化泥鰍養殖及其發展具有重要的生產指導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鰍種來源
供試親魚全部由重慶市三亞灣水產市場購得。
1.1.2飼料及繁殖設備
供飼飼料為鯉魚配合飼料粉料(8081號,重慶雙橋正大有限公司)。繁殖設備主要利用網箱和室內水泥養殖池進行產卵、孵化和培育。網箱選用長×寬×高為2.5米×1.0米×0.5米聚乙烯材料的篩絹網(100目)制作并加蓋10目網片。室內水泥養殖池的規格是4.5立方米/個(3.0米×3.0米×0.5米)。
1.2方法
1.2.1繁殖時間的確定
在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繁殖期為4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部分較熱的地區能繁殖到9月中下旬,產卵高峰期為5~7月份,北方地區繁殖期會有所推遲。生產實踐中一般以當地水溫恒定在18℃以上的時間來確定泥鰍可開始繁殖的時間,繁殖水溫為18℃~30℃,最適繁殖水溫為22℃~25℃。在長江以北或氣溫回升比較慢的地方,可以根據當地的水溫及天氣合理安排催產時間。本試驗人工催產時間為2013年7月25號,測得水溫平均23℃。
1.2.2親鰍的選擇
供試親鰍應選擇體質健壯、體形端正、體色正常、無傷無病的雌雄泥鰍。雌鰍的個體以體重20~40克,體長15~20cm為好;雄鰍的個體以體重10~15克,體長為10~15cm最佳。
1.2.3親鰍的雌雄鑒別和比例
一般體長達6cm以上的個體我們都可以通過胸鰭來判斷其性別。雄鰍的胸鰭較長,末端尖而上翹,胸鰭第二鰭條基部有一骨質薄片,鰭條上有珠星,當魚體靜止不動時呈鐮刀形;雌鰍胸鰭較短,末端圓鈍呈扇形,胸鰭第二鰭條與第三鰭條基本等長,基部無骨質薄片和珠星。雄鰍背鰭末端兩側有肉質隆起;雌鰍無異樣。生殖季節雌鰍腹部膨大柔軟,略帶透亮的粉紅色或黃色,生殖孔大;雄鰍腹部扁平,擠壓時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開展繁殖催產要求雌、雄比例為1:1.5~2。本試驗人工繁殖選用雌雄親鰍分別為150尾和300尾。
1.2.4人工催產
人工催產前將室內水泥池和孵化網箱和網片進行聚維酮碘消毒處理后,加水到水深50cm并布設網箱網片。催產劑使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劑量為每尾雌鰍注射30國際單位,用0.9%的氯化鈉溶液稀釋后進行肌肉注射。注射時使用4.5號(4~6號都可)針頭,注射部位是背鰭后方的背部肌肉發達處,針頭方向傾向魚頭并與身體呈30~45度角,注入深度1.5~2.0毫米,雌魚注射劑量0.2毫升/尾,雄魚減半。注射前先用干凈衛生的毛巾輕柔的吸干親鰍體表水分再包裹固定,然后左手抓住親鰍,露出背部,待親鰍安靜時對準背鰭基部后1cm處迅速進行注射。注射時要求快進慢注快出。注射后最好用棉球蘸取消毒酒精進行傷口消毒。注射完成后,將親鰍放入網箱中。為防止親鰍吃卵,網箱上加蓋10目網片,使網片入水5~10cm深即可。上層網片分裝隔離親鰍,下層網箱用于收集卵粒。未用完的藥品放在干燥、陰涼處避光保存;已兌好生理鹽水的放在冰箱保鮮保存,及時用完。一般下午3~5時注射,第二天清晨以后開始產卵,有利于提高產卵、受精率。第三天清晨移除親鰍后,每個網箱四周加設4個氣石晝夜不停充氣以利于受精卵孵化,調整氣石氣流速度不致使網片漂浮晃動。
1.2.5孵化
受精卵孵化期間,采用“樣方法[6]”進行受精卵計數三次取平均值,即先測出全部布卵區域的面積,后有代表性的選取6個樣方進行計數并計數未受精的白卵。從產卵第三天開始,陸續有鰍苗破膜而出,到第四天全部出完,剩下的為未受精的白卵。為防止未受精白卵和卵殼敗壞水質,鰍苗全部破膜后進行換箱,去除污物將鰍苗轉到另一個網箱內進行苗種培育。
1.2.6苗種培育
魚苗破膜3天后開始攝食,堅持每日早晚各潑灑鯉魚配合飼料粉料勻漿液上清液和打撈的浮游動物一次,潑灑量以手電筒燈光照射可見密集飼料顆粒和浮游動物且水色較淺為宜。為防止殘餌壞水,切不可飼喂過量。經過10天左右的培育,魚苗長到1厘米左右時,如發現網箱箱壁上粘附大量殘餌顆粒而妨礙網箱內外水體交換時,應及時換箱。經過20天左右的培育,魚苗長到2厘米左右時,一旦發現出現鰍苗浮頭時,應及時分箱。經過30天左右的培育泥鰍體長可達3~4厘米。同樣的采用“樣方法”進行苗種培育前后兩次計數,每次計數三次取平均值。
2試驗結果
受精率=(受精卵總數N-未受精白卵數n)/受精卵總數N×100%
孵化率=苗種培育前鰍苗數M/(受精卵總數N-未受精白卵數n)×100%
成活率=苗種培育前鰍苗數M/苗種培育后鰍苗數m×100%
采用“樣方法”可計數出:受精卵總數N平均為16754粒,未受精白卵數n平均為1068粒,苗種培育前鰍苗數M平均為15822尾,苗種培育后鰍苗數m平均為7120尾。計數可得:受精卵93.62%,孵化率99.14%,成活率45.00%。
3分析與討論
試驗結果中出現較多的未受精白卵可能是由于雄親鰍偏小,精子質量不高且數量不多,導致產出的卵粒不能正常受精,對苗種培育過程鰍苗轉食階段的存活率也會造成一定不良影響。試驗結果中鰍苗成活率較高,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大鯢養殖車間室內水泥養殖池水溫變化不大,基本穩定維持在23℃左右,加上所用的硬度較高的武隆山泉水為受精卵孵化和苗種培育提供了適宜的水環境。試驗過程中發現,鰍苗長勢良好,并未出現明顯的病癥,說明室內苗種培育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室外池塘苗種培育過程中病害高發和敵害危害的問題[7-8]。
參考文獻:
[1]趙武強.重慶全面啟動稻鰍雙千工程[J].漁業致富指南,2009,16:9.
[2]王翔,申唯蓉.是什么阻礙了重慶泥鰍產業的發展[N].重慶日報,2013-12-6(20).
[3]向冰.泥鰍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技術[J].河北漁業,2008,12:26-28.
[4]李宇生,王建安.泥鰍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試驗[J].水產漁業,2013,7:117.
[5]GuanglaiZHU,ZimingZHAO.ThePreliminaryStudyonArtificialPropagationandFryRearingof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3,14(8):1178-1182,1200.
[6]魏守珍.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調查中的樣方法與隨機點四分法的結合[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11(3):102-108.
[7]胡廷尖,王雨辰,劉士力等.泥鰍規模化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技術[J].科學養魚,2010,10:6-7.
[8]李宇生,王建安.泥鰍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試驗[J].水產漁業,2013,7: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