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履蟲

大草履蟲:別名尾草履蟲,為膜口目、草履蟲科、大草履蟲屬、其他系列品種,原產于世界各地均有分布,野生于淡水池沼、小河。用它的水溶性提取物,可以較準確地診斷消化系統的癌癥和乳腺癌等疾病。身體形狀從上俯視,像草鞋底而得名。如今,湖泊富營養化引起的藍藻水華暴發是當今最嚴重的環境災害之一。據估計,一只草履蟲每小時大約能形成60個食物泡,每個食物泡中大約含有30個細菌,所以,一只草履蟲每天大約能吞食43200個細菌,對污水有很好的凈化作用。
最常見的草履蟲,個體較大,肉眼可見。它是動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原生動物,結構典型、繁殖快、觀察方便、分布廣易采集培養,是研究細胞遺傳的好材料,也是魚苗生長所需的好餌料。草履蟲家族是變形蟲中壽命最短的,只有24h左右,而大草履蟲壽命可達五晝夜以上。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0.1cm
形狀分類:橢圓
顏色分類:褐色_黃色
活動區域:中下
飼養難度:較易
性情習性:群居
適宜溫度:22℃±4℃
酸堿范圍:6.8±0.3
硬度范圍:6±4
壽命年限:0.1年
食物飼料:細菌
大草履蟲形態特征 >
身體呈圓筒形,前端較圓,中后部較寬,后端較尖。全身長滿了縱行排列的纖毛,從身體的前端開始,有一道溝斜著伸向身體的中部,在溝的后端有口,所以被稱為口溝。口溝里有一個胞口,下面連著胞咽。當它游泳的時候,全身的纖毛都會有節奏地擺動。由于口溝的存在和該處的纖毛較長,擺動有力,所以它的身體就會旋轉著前進。體內充滿了細胞質,在水中前進時,不停擺動口溝里的纖毛,鼓起水渦,攝取水里的細菌或其它有機物。
大草履蟲飼養方法 >
喜生活在有機物含量較多的稻田、水溝或水不大流動的池塘中,以細菌和單細胞藻類為食。食物由胞口和胞咽而進入細胞質,形成食物泡。食物泡隨著細胞質的流動而在體內移動吸收,殘渣由身體后側的胞肛排出體外。通過表膜呼吸,吸收水中氧氣。人工飼養取干稻草切成小段,煮后浸泡,用稻草浸出液作培養液。放入種源,置于光照充足的地方。22-28℃,1個星期后便可發現幼體。喂其煮熟的牛肉汁或牛奶,大約0.5h后分裂。
大草履蟲雌雄分辨 >
是單細胞原生動物,雌雄同體。
大草履蟲繁殖方式 >
主要為橫2分裂無性生殖,在環境好、食物充足的情況下,約24h2次。在環境惡劣、食物缺乏,或無性繁殖20-30代后,進行一次有性生殖。通過接觸和交換體內物質進行交配。交配節律受白光的影響,如果用不同波長的光照射草履蟲,則可以改變它的交配節律。如果將其放在長期暗黑的環境中,這種生物鐘就會失去作用,使它隨便在什么時候都可以交配。但是只要再放到陽光下,僅僅經過很短的時間,它們就會自動校正生物鐘,又在正常的時間內進行交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