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紋鱈鱸

蟲紋鱈鱸:別名河鱈_東洋鱈_墨瑞鱈_淡水鱸魚_澳洲鱈鱸_淡水石斑魚_蟲紋石斑魚_澳洲淡水鱈魚_澳洲淡水鱈鱸,為鱸形目、真鱸科、麥鱈鱸屬、鱸魚系列品種,原產于大洋洲澳大利亞東南部,墨瑞達令河流域。1838年命名。烹飪中皮易剝、刺易去,澳洲地區常烤制成魚排招待賓客。據測定,魚肉中含4種香味氨基酸,并含有一定數量的EPA和DHA。中下層生活的肉食性魚類,野生情況夏,以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小魚等為食。我國已有引進養殖。營養豐富,肉質、及經濟價值勝過烏鱧,有些方面甚至超過了鱖魚,是很有發展前景的優良養殖新品種。
澳洲最大的淡水魚類,在世界淡水魚類體型排行中,也名列前茅。肉質嫩白、細膩、結實、鮮美,肌間刺很少,沒有通常魚類的腥味,還有特殊的香味,人工繁殖難度大,是價格較為昂貴的為淡水珍品美味。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180cm
形狀分類:弓背
顏色分類:黃色_青色
活動區域:中下
飼養難度:較難
性情習性:吃魚_兇猛
適宜溫度:21℃±3℃
酸堿范圍:7±1
硬度范圍:9±4
壽命年限:10年
食物飼料:小魚小蝦
蟲紋鱈鱸形態特征 >
體長通常55-65cm,重2-5kg。1902年曾捕獲長1.8m、重114kg的個體。魚體延長呈紡錘形,稍側扁,頭后部稍隆起,頭長為全長的1/3,口端位,口裂大。肉眼觀體表似無鱗,以手觸之光滑,實際體被細小而密的櫛鱗。體兩側有似蟲紋狀的花紋,體背部兩側呈黃黑色,腹部色淺呈黃白色,體型及體色極其美麗。尾紹末端形似截圓形,鰓耙稀疏,消化系統胃發達具幽門盲囊,腸道短,屬典型肉食類型。
蟲紋鱈鱸飼養方法 >
喜棲于背光處,多隱藏在水草叢中。每年夏季,尤其夜晚最為活躍,白天多在水域的邊緣部分,不大游動。攝食其它的小魚、小型甲殼類,有時也可攝取水鳥及蛙類、水老鼠等,也會自相殘食。經馴化,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在設施漁業中,可投飼小的野雜魚或人工配制的硬顆粒飼料。適溫范圍7-30℃,最佳生長水溫18-22℃,pH5.5-8.5,最低溶氧為2mg/L。適宜條件下,1年體重可達500-600g,之后生長速度逐漸加快。
蟲紋鱈鱸雌雄分辨 >
蟲紋鱈鱸繁殖方式 >
可進行人工繁殖。通常4-5齡,體重為3kg左右可達性成熟,水溫21℃以上可以產卵。繁殖季節通常是一尾雌魚與多尾雄魚在安全隱蔽處或有遮蓋物的水域交配。產卵后,雄魚驅散雌魚,擔負護卵重任。20℃水溫條件下,魚卵5-7天孵化出膜,剛出膜的魚苗卵黃囊清晰可見,過8-10天后卵黃囊吸收完畢,開始攝食小型浮游動物,4-6周15-20mm時,攝食水生昆蟲、線蟲、小型甲殼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