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七鰓鰻

東北七鰓鰻:別名七星子,為七鰓鰻目、七鰓鰻科、七鰓鰻屬、其他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中國遼河、鴨綠江、黑龍江河流,及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野生于淡水河流、沙質的底層。1931年命名。與七鰓鰻同屬,且形態十分相似,但它與七鰓鰻習性并不相同,它是純淡水魚類,且不會進入河口和近海地區。
無上、下頜,口呈漏斗吸盤狀,用活塞式的舌司口部啟閉,有鉆孔和吮啜的強大功能。成魚是養殖魚類的敵害,用口吸盤吸附它魚身上,食其血肉,但目前已十分少見,對漁業根本形成不了危害。現已被我國《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列為2級保護。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60cm
形狀分類:圓柱
顏色分類:褐色_銀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中等
性情習性:兇猛
適宜溫度:23℃±4℃
酸堿范圍:6.8±0.3
硬度范圍:8±4
壽命年限:5年
食物飼料:肉食
東北七鰓鰻形態特征 >
體呈鰻形,頭前部圓筒狀,后部側扁。尾部較短,肛門位于體后部。眼為半透明皮膚所覆蓋。口下位,邊緣環圍著穗狀突起,每一突起呈掌狀,末端分枝。上唇板兩端各具一齒,內側齒3對,齒端有2尖,有外側齒,齒尖向內彎曲。前舌齒5-19枚,中間和兩端的齒較大,呈“山”字形。尾鰭矛狀。腹面尾鰭前端中央皮褶極低,前延不達肛門。肛門后方具一稍尖突的尿殖乳突。無偶鰭。體灰褐色,腹部灰白色。
東北七鰓鰻飼養方法 >
白天鉆入沙內或石礫中,夜晚出來覓食,冬季鉆入淤泥中越冬。幼魚經3-4年變態為成魚,白天亦藏在沙礫中,夜晚出來覓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