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鱺

鰻鱺:別名河鰻_鱔魚_溪滑_日本鰻鱺,為鰻鱺目、鰻鱺科、屬鰻鱺屬、其他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中國、日本、朝鮮,野生于河流下游的淡水及入海口的半咸淡水域。1846年命名。屬洄游魚類,秋末冬初由淡水水域向河口移動,隨流出海,進行降河產卵洄游。孵出仔鰻隨海流漂移,在漂流過程中,變為扁平的柳葉鰻,進入河口前變為線鰻。鰻苗溯河而上,到長江各干、支流索餌、肥育、生長。中國沿海民間常將之作為滋補食品,并具有清涼解暑、滋補強身作用。
鰻鱺為高級食用魚類,是淡水養殖的重要對象之一,也是名貴的出口魚種之一。肉質細嫩,味鮮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營養價值高,可鮮食、熏制、醋漬、制罐。皮可制工藝品。
生存環境:汽水
最大長度:120cm
形狀分類:條形
顏色分類:褐色_灰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很難
性情習性:兇猛
適宜溫度:26℃±3℃
酸堿范圍:6.8±0.4
硬度范圍:10±4
壽命年限:10年
食物飼料:肉食
鰻鱺形態特征 >
體長30-120cm,重可達5kg。體延長,軀干部圓柱形,尾部側扁。頭中等大,尖錐形。吻短而鈍。眼較小,卵圓形。眼間隔寬闊,略顯平坦。鼻孔每側2個,前后鼻孔分離。前鼻接近上唇前緣,呈短管狀,兩側鼻孔分開較遠。后鼻孔位于眼正前方,裂縫狀。前后鼻孔之間的距離略小于兩前鼻孔間的距離。口大,端位,口裂微向后下方傾斜,后伸達眼后緣的下方。體表被細長小鱗。
鰻鱺飼養方法 >
適應能力很強,晝伏夜出,能在惡劣環境中生存。鰻鱺有明顯的趨溫性,春季水溫上升到12℃以上時,鰻鱺開始洄游和攝食。夏秋季水溫處于24-30℃時最為活潑,生長迅速。冬季水溫降到10℃以下時,不食不動,處于冬眠狀態。當水中溶解氧量為5-12毫克/升時,攝食與生長旺盛。白仔鰻苗有喜淡水的習性,而性成熟的親鰻則有喜咸水的習性。鰻鱺是肉食性魚類,主要以田螺、蟶、蟹、蝦、橈足類和水生昆蟲為食。生長肥育期5-8年,并開始性成熟。
鰻鱺雌雄分辨 >
鰻鱺繁殖方式 >
雄鰻3-4齡性成熟,雌鰻的成熟比雄鰻約晚一年。冬季繁殖。在淡水中肥育,海水中繁殖。開始產卵洄游后,一般不攝食,消化器官逐漸退化,生殖腺進一步發育。鰻鱺的產卵場水溫要求16-17℃,鹽度為35‰以上,水深400-500厘米。一尾雌鰻的產卵量約為700-1000萬粒,產卵后因力竭而死。受精卵內有油球,產出后隨海流漂浮、發育,在自然條件下經10天即可孵化仔鰻。鰻苗扁平、形似柳葉,稱柳葉鰻。鰻鱺孵化后一年內開始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