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養雞省工省力, 管理粗放, 前景廣闊, 是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又一支柱產業。
1 品種選擇
山地養雞應選擇適應性強、抗病力強、覓食力強、耐粗飼, 體型中等偏大、毛色光亮、脛高、細長、冠大、臉紅, 品質優良、風味好的土雞或雜交品種, 如陽山雞、清遠麻雞、三黃胡須雞、杏花雞等優良品種。
2 飼料選擇
雛雞代謝旺盛, 心跳和呼吸頻率很快,需要及時補充代謝生長所需營養物質, 供給營養完善的配合飼料, 創造有利的采食條件, 適當增加飼喂次數和采食時間。配料時應注意維生素和氨基酸等各種添加劑的添加, 以免因長期缺乏引起疾病。在建植飼草草地時, 除考慮飼草的耐踐踏性外, 還應充分考慮雞的食性, 應增加豆科和細嫩牧草的種植比例, 如菊苣、紫花苜蓿、黑麥草、聚合草、紫云英、紅三葉和白三葉等。
3 場地選擇
場地宜選擇在交通方便, 有充足電源、水源、干爽、排水良好的地方, 以中成林及林( 果) 樹齡為 3 ~ 5 年的林地為佳, 其中以林冠較稀疏、冠層較高, 樹林蔭蔽度在 60%~ 70% , 且山地雜草和昆蟲較豐富的中成林養雞最為理想。雞舍設計要求通風、干爽、冬暖夏涼, 座北向南。
4 飼養管理
雛雞的生長發育特點是體溫調節能力差、生長速度快、消化機能不完善、抗病能力差、敏感性強、喜群居、膽小。因此, 在飼養管理上要抓好如下幾點。
4. 1 外界環境條件
( 1) 適宜的溫度。育雛期最關鍵的管理技術是溫度的調控管理。雛雞體溫調節機能尚不完善, 對外界溫度的變化很敏感。溫度過高, 雛雞的體熱和水分散失受到影響, 食欲減退、大量失水、代謝受阻、生長發育緩慢、體質虛弱、抵抗力下降, 易感冒或感染呼吸道病和啄癖, 死亡率升高; 溫度過低,雛雞不能維持體溫平衡, 相互擁擠打堆, 由于相互擠壓, 導致部分雞呼吸困難, 甚至死亡。育雛前 3 d 室溫保持 35 ℃ , 以后每天降溫 0. 5 ℃ , 直至降到 18 ~ 21 ℃ , 嚴防溫度忽冷忽熱。( 2) 相對濕度。一般育雛室的相對濕度要求: 1 ~ 10 日齡為 60% ~ 65% , 10日齡以后為 50% ~ 60% 。如果空氣濕度過低, 雛雞體內水分會通過呼吸大量散發出去, 影響到體內剩余卵黃吸收和羽毛的生長, 一旦給雛雞初次飲水后, 也會因飲水過 多而發生下痢。同時, 在高溫條件下, 舍內水分蒸發過快, 雛雞采食下降甚至脫水, 空氣過分干燥, 容易引起塵土飛揚, 易誘發呼吸道疾病, 因此, 在育雛初期必須注意水分的補充。( 3) 良好的通風條件。及時排除室內的污濁氣體, 引進室外的新鮮空氣, 并調節室內溫度和濕度, 這是雛雞正常生長發育的重要條件之一。污濁氣體如不及時排出,會影響雛雞健康,甚至引起發病死 亡。 ( 4) 保持足夠的光照時間和強度。合理的光照可以加快雞只新陳代謝, 增進食欲, 有助于 Ca、P 的吸收, 促進雛雞骨骼的發育, 提高機體免疫力。1 周齡內可保持 24 h 連續光照。以后隨著雛雞日齡的增大而相對減少光照時間和強度。( 5) 合理的飼養密度。合理的飼養密度是使雛雞生長良好、長勢整齊的必要條件。雛雞的飼養密度是: 1 ~ 10 日齡,70 ~ 80 只 /m2; 11 ~ 20 日 齡, 50 ~ 70 只 /m2; 21 ~ 30 日齡, 30 ~ 40 只 /m2; 31 ~ 40日齡, 20 ~ 30 只 /m2; 41 日齡以后, 10 只左右 /m2。
4. 2 日常管理
雛雞膽小、躲避意識低、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異響、陌生人進舍、光線突變易造成驚群, 出現應激反應。極易遭受老鼠、蛇、狗等傷害, 且在飼養管理過程中會出現壓傷、踩傷、夾掛等意外傷亡。因此, 要確保雛雞雞舍環境穩定及飼養人員固定, 定期進行消毒。
4. 3 疫病防控
育雛期間要按照免疫程序及時進行免疫接種。雞新城疫疫苗在雛雞 10 日齡左右進行稀釋滴鼻免疫, 馬立克氏疫苗、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傳染性法氏囊炎疫苗在雛雞皮下接種, 雞痘疫苗多采用翅膀內側皮下刺種。同時做好其他疾病的預防, 在初生雛7 ~ 10日齡前的日糧和飲水中加 2% 環丙沙星, 以防白痢病的發生; 在 15 ~ 60 日齡期間的雛雞飼料中加 2% 球蟲克, 以抑制雞球蟲病的發生。使用疫苗時, 應選用反應小、效價高、質量可靠的疫苗, 并按說明使用,確保接種工作保質按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