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孵化管理過程中,養殖戶需注意一些重要的孵化管理事項,具體內容如下:
一、雞的孵化過程關鍵要點:
1.孵化前的準備工作
1.1 制訂計劃 在孵化前,根據孵化與出雛能力、種蛋數量以及雛雞銷售等具體情況,訂出孵化計劃。一般每周入孵兩批,工作效率較高。也可采用3天入孵一批,孵化效果好,工作效率高。現將孵化計劃分別敘述如下:①每周7天中,隔3天和隔4天各入孵(出雛)1批;②1周中固定周1、周4各入孵1批,周5、周1各移盤1批,周 1、周4各出雛(出售)1批;③本周轉計劃每6批為一個周期,即第二周期第一批(總批次第七批)的種蛋入孵至第一周期第一批的入孵器中(1~2臺),第二周期第二批(總批次第八批)的種蛋入孵至第一周期第二批的入孵器中(3~4臺),依次類推。
1.2 用品準備 入孵前1周一切用品應準備齊全,包括照蛋燈、溫度計、消毒藥品、防疫注射器材、記錄表格和易損電器原件、電動機等。
1.3 驗表試機 孵化器安裝后或停用一段時間后,在投入使用前要認真校正、檢驗各機件的性能。盡量將隱患消滅在入孵前。
1.4 入孵前種蛋的消毒與預熱 入孵前種蛋應采用高錳酸鉀或新潔爾滅嚴格消毒,從而改善孵化效果,提高苗禽成活率。此外,入孵前預熱種蛋,能使胚胎發育從靜止狀態中逐漸“蘇醒”過來,減少孵化器里溫度下降的幅度,除去蛋表凝水,以便入孵后能立刻消毒種蛋。有研究認為:種蛋保存時間較長(2~4周),入孵前在21℃~24℃下預熱,可以提高孵化率。而種蛋保存時間在2周內,預熱對提高孵化率無效。
1.5 預熱方法 入孵前,將種蛋在不低于22℃~25℃環境中,放置4~9小時或12~18小時。種蛋放在38℃環境中1~5小時或38.3℃預熱6~8小時,雖然能提高孵化率,但需增加設備和開支,生產上很少采用。
1.6 碼盤入孵 將種蛋碼在孵化蛋盤上稱碼盤。國外采用真空吸蛋器碼盤。在國內,因孵化器(孵化盤)類型頗多,規格不一,所以碼盤還不能實現機械化。一般可每天碼上若干種蛋,裝在有活動輪子的孵化盤車上,掛上明顯標記 (注明碼盤時間、品種、數量、入孵時間、批次和入孵臺號等),然后推入貯存室保存。一般整批孵化,每周入孵兩批;分批孵化時,3~5天入孵一批,入孵時間在下午4~5點鐘(視升至孵化溫度的時間長短而定),這樣一般可望白天大量出雛。
2.孵化的操作技術(養雞技術)
2.1 溫度調節 孵化器控溫系統,在入孵前已經校正、檢驗并試機運轉正常,一般不要隨意更動。剛入孵時,開門入蛋引起熱量散失以及種蛋和孵化盤吸熱,因此孵化器里溫度暫時降低,是正常的現象。待蛋溫、盤溫與孵化器里的溫度相同時,孵化器溫度就會恢復正常。這個過程大約歷時數小時(少則3~4小時,多則6~8小時)。即使暫時性停電或修理,引起機溫下降,一般也不必調整孵化給溫。只有在正常情況下,機溫偏低或偏高0.5℃~1℃時,才予調整,并密切注視溫度變化情況。
2.2 濕度調節 孵化器內掛有干濕溫度計,每2小時觀察記錄1次,并換算出機內的相對濕度。要注意棉紗的清潔和水盂加蒸餾水。相對濕度的調節,是通過放置水盤多少、控制水溫和水位高低來實現。
2.3 轉蛋 1~2小時轉蛋1次。手動轉蛋要穩、輕、慢,自動轉蛋應先按動轉蛋開關的按鈕,待轉到一側45度自動停止后,再將轉蛋開關扳至“自動”位置,以后每小時自動轉蛋1次。但遇切斷電源時,要重復上述操作,這樣自動轉蛋才能起作用。
2.4 照蛋 照蛋要穩、準、快,盡量縮短時間,有條件時可提高室溫。照完一盤,用外側蛋填滿空隙,這樣不易漏照。照蛋時發現胚蛋小頭朝上應倒過來。拍放盤時,有意識地對角倒盤(即左上角與右下角孵化盤對調,右上角與左下角孵化盤對調)。放盤時,孵化盤要固定牢,照蛋完畢后再全部檢查一遍,以免轉蛋時滑出。最后統計無精蛋、死胚蛋及破蛋數,登記入表,計算受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