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雞:較新的研究(Rosa et al. 2001)發現, 1-18 日齡來航型海蘭W-36 公雛對增加的蘇氨酸水平沒有反應,顯示其蘇氨酸需要量低于0.63%,而且顯著低于AA 肉雞。經典型AA 肉雞的蘇氨酸需要量為0.68±0.01% (R2=0.52),高產型為0.69±0.01% (R2=0.62)。
中雞:NRC(1994)推薦肉中雞蘇氨酸需要量為0.74%。Webel et al. (1996) 用3-6 周齡Ross×Hubbard 肉公雞所做的試驗顯示,如果以最佳飼料轉化率的90%為標準,那么, 可消化蘇氨酸的需要量為0.61%(相當于0.70%的總蘇氨酸,總賴氨酸的70%)。如果以增重、料肉比和胸肉產量為指標,那么,蘇氨酸的需要量分別為0.70%、0.70%和0.78%(Kidd 和Kerr,1997)。李艷鈴和咼于明(2000)研究3-6 周齡艾維因肉雞(公母混飼)蘇氨酸和色氨酸的需要量,發現蘇氨酸和色氨酸存在交互作用。作者推薦的蘇氨酸和色氨酸水平分別是0.66%和0.18-0.19%。
大雞(6 周以上):NRC(1994)對此階段肉雞蘇氨酸的推薦量不是基于試驗而是基于電腦模擬。自次以后,實際測定的肉雞蘇氨酸需求不斷見于報道。 Webel et al.(1996)以增重和FCR 為因變量,測定6-8 周齡Ross×Hubbard 肉公雞的可消化蘇氨酸需要量為0.52%(相當于0.60%的總蘇氨酸)。但是,Kidd 和Kerr(1997)測定同期同種基因型的肉公雞,發現以增重和FCR 為指標,總蘇氨酸的需要量為0.67%。Dozier et al. (1999)以增重、FCR 和胸肉產量為指標,發現6-8 周齡Ross×Hubbard 肉公雞的總蘇氨酸需要量分別為0.68%、0.67%和0.70%。Kidd et al(1999)也發現,以胸肉產量為因變量, 蘇氨酸的需要量大于以最佳增重和FCR 為指標的需要量。從經濟學角度觀察,利潤和總蘇氨酸水平之間的關系為y=-2.303+10.731x-7.722x2(公式中y 是扣除成本后的利潤,x 是飼料中總蘇氨酸水平)。最大利潤的蘇氨酸需要量和最大增重和最佳胴體組成的蘇氨酸需要量湊巧相等。 Dozier et al.(2001)的研究顯示,以增重、采食量和FCR 為因變量,6-8 周齡Ross508 肉雞蘇氨酸的需要量為:公雞0.74%, 母雞0.63%。
熱應激時蘇氨酸的需要量
熱應激是導致的較大體重肉雞死亡的重要因素。熱應激時優化飼料里的氨基酸水平可以改善肉雞的生長(Waldroup et al., 1976)。因此,研究夏季高溫時肉雞對蘇氨酸的需要量對于肉雞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在27.4-41.6°C 溫度條件下飼養0-3 和3-6 周齡的愛拔益加肉雞(公母混飼),當飼料蘇氨酸水平為0.89%和0.78%時,生產性能最佳。 隨著飼料蘇氨酸水平的提高,胴體品質和存活率也得到改善(Chung et al., 1996)。Dozier et al. (2000a) 研究6-8 周齡Ross 肉雞在夏季熱應激(30.0±2.9°C)情況下蘇氨酸的需要量,結果是:以最佳FCR 為因變量,蘇氨酸的需要量為0.67%, 以最大胸肉產量為因變量,蘇氨酸的需要量為0.62%。 Kidd et al. (2000)研究熱應激條件下(24-31°C)3-8 周齡Ross×Hubbard 肉公雞氨基酸的需求。 0-3 周齡的日糧有2個水平賴氨酸(107%和121%NRC 推薦量)。從3-8 周齡,飼料有3 個水平蘇氨酸(85%,95%和105% NRC 推薦量)和兩個水平的支鏈氨基酸(滿足NRC 或不滿足NRC)。雖然飼料蘇氨酸水平和肉雞的生長表現和胴體品質沒有顯著相關,但是,對比賴氨酸、蘇氨酸和支鏈氨基酸充足和不足的試驗組發現, 前者肉雞死亡率顯著低于后者(Kidd et al., 2000)。Ojano-Diran和Waldroup(2002)試驗顯示,在輕度熱應激條件下(26.7°C),提高飼料賴氨酸水平時同時提高蘇氨酸水平,能夠使胸肉產量增加(P<0.01)。單鞍山和Stering(2003)研究了不同的環境溫度下7-18 日齡肉雞蘇氨酸的需要量。結果顯示, 日糧中添加蘇氨酸顯著提高了采食量和增重, 并改善了飼料利用率。 在25°C 和35°C 情況下, 滿足最大增重的蘇氨酸需要量分別為0.733%和0.752%,滿足最佳飼料轉化率的蘇氨酸需要量分別為0.744%和0.722%。
蘇氨酸來源對肉雞生產性能的影響
使用工業生產的氨基酸得以降低飼料的低蛋白水平, 從而降低飼養成本,是許多研究單位和飼料廠關注的問題。成功的低蛋白飼料,它的賴氨酸水平和其它必需氨基酸水平應該滿足生長的需要。在降低粗蛋白水平的同時降低賴氨酸含量,盡管使用晶體氨基酸對包括蘇氨酸在內的氨基酸進行了平衡(理想蛋白比例),但是,肉雞的生產性能依然受到顯著抑制(Bregendahl et al. 2002)。 因為這種飼料降低了對于蛋白沉積最重要的賴氨酸的含量,所以,此類飼料其實是低氨基酸水平飼料,它的生產性能低于高蛋白飼/高氨基酸飼料并不出乎意料。Kidd et al.(2002)研究使用工業生產L-蘇氨酸代替蛋白原料里的蘇氨酸,發現在小雞飼料中添加600 克蘇氨酸/噸飼料,可以使粗蛋白水平從21.92%降低至20.46%而不影響肉雞(公、母)的增重和飼料轉化率;在肉中雞飼料中,添加272克蘇氨酸/噸飼料,使粗蛋白水平從20.73%降低至20.07%,不影響肉雞的增重和飼料轉化率,但是當蘇氨酸添加量大于272 克/噸飼料而使粗蛋白水平低于20.07%時,肉雞的增重和飼料轉化率顯著降低(P<0.01);在肉大雞飼料中,添加600 克/噸飼料使粗蛋白水平從17.53%降低至16.25%,也不影響肉雞的增重和飼料轉化率。這說明,在一定粗蛋白水平下,晶體蘇氨酸和蛋白質中所含的蘇氨酸對肉雞生產的意義是等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