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以來,每年的農歷7月份,都是江門地區冬季反季節養殖泥鰍的放苗高峰期。但由于近年來病害多、餌料系數高、價格低迷等因素,使得泥鰍養殖的效益越來越低。那么該如何走出困境呢?本文通過一則成功案例的分享,來為大家解開這一難題。
一、案例概況
廣東江門市新會區三江鎮九子沙村馮老板有一土塘,水面面積7.5畝,水深1.5米,2臺1.5kW葉輪式增氧機,1臺水車式增氧機。2016年10月11日,放養泥鰍苗60萬尾,規格1000尾/斤。
2017年3月2日,出魚11300斤,規格18尾/斤,7.3元/斤。
3月25日,出魚21000斤,規格15尾/斤,8.1元/斤。
4月3日,清塘6900斤(不含塘底剩魚),7.5元/斤。
養殖周期5.5個月,全程投喂1350包料,40斤/包。魚苗成活率高達9.5成,餌料系數1.38左右,盈利7.5萬余元。

二、日常管理
前期投喂加料足,每多投喂10包料時,每餐增加5斤,直到加至每餐投喂4包料,每天4餐。養殖3個多月時,因魚價較差,每餐投喂2包料,每天4餐。第一次出魚后,每餐投喂4包,每天4餐,魚吃料快,整體受氣候影響不大。前期開增氧機較少,當每餐投喂4包料時,白天開足2臺葉輪式增氧機,晚上加開水車式增氧機。天氣差、總投喂量達700包后全天開3臺增氧機。
養殖過程中換水量少,殺蟲、消毒次數少,定期內服“出敗康”、“三黃散”、“代金康”等防治腸炎。養殖中后期,氨氮等指標升高,及時解毒(“碧水安”、“速解安”),減料,加強改底(“底居安”、“福地安”)等,指標很快恢復正常。

三、成功原因分析
1、放苗密度高(7-10萬尾/畝),且前期投喂充足,成活率高;后期控料,餌料系數低。
2、養殖過程中少殺蟲、少消毒,避免破壞池塘生態平衡,引起泥鰍死亡。泥鰍死亡主要以細菌病為主,當死亡量大時,加強內服(“出敗康”、“代金康”、“三黃散”等),此時切忌殺蟲、殺藻、消毒等,避免刺激加重死亡。
3、中后期增氧能力強,確保池塘溶氧充足,配合改底(“底居安”、“福地安”)及解毒(“速解安”、“碧水安”),水中氨氮、亞硝酸鹽等各項指標基本沒有出現異常。
4、及時、分批出魚,減輕管理壓力,緩解池塘負擔,充分釋放池塘生產力,池塘總產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