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了一家泥鰍養殖戶的漁場,有些感受想給大家分享一下。該漁場總面積30余畝,主要以泥鰍養殖為主,苗種自繁,種苗來源于外省,采用人工催產受精繁殖。該漁場目前主要面臨的問題是孵化過程中的水霉爆發。其次,我們在巡塘過程中,發現塘中催產后的種鰍體表潰爛現象嚴重,且水質很不好,水面浮有很大面積的一層膜。

孵化池中的水霉爆發

池塘中種鰍體表潰爛
孵化池的水溫在21℃左右,對于孵化來說,稍微偏低,且養殖戶并未做任何預防處理。水霉是孵化過程中最常見的病菌,且傳染速度快,稍有不慎,全池的魚卵都會遭殃。一般在魚卵孵化過程中,有這些因素會導致水霉的產生:
1、孵化用水中含有水霉,孵化前的消毒工作不徹底。
2、消毒劑的選擇發生錯誤,水霉屬于真菌,一般殺細菌的消毒劑是不可能把水霉殺滅的。
3、魚卵受精率低導致死亡后極易感染水霉,并迅速擴散感染周圍正常魚卵。
4、水體溶氧不足,導致孵化過程中魚卵缺氧死亡,感染水霉。
5、水質不好。
6、水溫過低,增加了水霉感染的時間。
因此,在孵化前后,我們要做好相關工作:
1、孵化前,對孵化池、孵化用具徹底消毒,推薦使用聚維酮碘或復合碘溶液。
2、受精后卵的布置要均勻,在布置前可用3%-5%的食鹽水浸洗魚卵3分鐘左右。
3、孵化過程中要管理好水質,調整好水溫,提供充足的氧氣,可采用微流水孵化。
4、增強管理,發現有少量魚卵感染水霉后,要及時的采取措施,老辦法可用食鹽和小蘇打按1:1用量使用,市場上的硫謎沙星、爛鰓腐皮康、水霉凈等產品也是很有效的。
另外,由受精技術導致的水霉,只能是提高自己的孵化技術,多學習多借鑒了。催產后的種鰍,一定要先進行消毒后再放入池塘,減少因捕撈、催產操作等因素導致的損傷引發的繼發感染。
養殖池塘中下風口大面積的浮膜,主要是池塘中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在最近連續的陰雨天氣中,藻類發生倒藻,加上池塘的有機質過多,缺乏足夠的微生物分解造成。因此,日常管理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對于老塘,一定要按一周至十來天不等,定期的使用芽孢桿菌原粉等調水產品調水,每個月定期的使用一次全效底改片或分解底爽等改底產品,分解掉池底的有機物;隨后注意解毒;維持水體環境的穩定。

池塘水面的浮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