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文燁通訊員秦月華)興安縣興安鎮男青年李雙田,中專畢業后曾在城市打工多年。2011年,他毅然返鄉規模養殖泥鰍。經過反復摸索,去年他獲得純收入8萬元,還被村民推選為村委委員。李雙田致富后不忘鄉親,目前已發展周邊村民200多戶養殖泥鰍,注冊了一個泥鰍專業合作社。由于李雙田身高一米八,長得高大帥氣,加上樂于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因此當地干部群眾稱他為帥氣“泥鰍哥”。自治區、桂林市團委領導多次到李雙田的基地進行調研,前不久《人民日報》也對他進行了報道。

和工人們一起打撈魚苗記者文燁攝

李雙田在魚塘捉泥鰍。記者文燁攝
一單就交易兩萬元
近日,記者慕名來到興安縣興安鎮南源村委老屋場村李雙田的興安南源泥鰍繁育場采訪。
這是一個靠近大山的小山坡,清澈的山泉水從山上注入10來個呈階梯狀分布的魚塘中。一塊塊魚塘四周圍著紗網,兩間木屋搭建在魚塘邊;鏡子般的魚塘水面,不時可見鉆出水面換氣,弄出一圈圈漣漪的泥鰍。
一位高大的男青年手持撈網,帶著兩名漢子來到魚塘邊撈泥鰍,這男青年便是泥鰍養殖基地的主人李雙田。他們僅撈了10多分鐘,就撈上來幾大桶種泥鰍。
在木屋旁的孵化池水面,飄浮著一些水葫蘆,水面游動著密密麻麻、活潑可愛的小泥鰍。
李雙田告訴記者,在孵化池中放置水葫蘆,一能凈化水質,二能為鰍魚苗提供藏身的場所,三可方便撈魚苗出售。
隨后,李雙田用撈網又撈上來幾大桶小泥鰍。算出大概的小泥鰍總數后,他用特制的箱子將貨打好包,然后叫伙伴用汽車送貨上門。
原來,他發展的一位浙江的泥鰍養殖戶向他定購了一批種泥鰍和一批鰍魚苗,這筆生意讓他獲得毛收入2萬多元。
當年回農村創業痛失女友
李雙田是個“90后”,祖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從小過著比較貧困的生活。2009年,他從技工學校畢業后,就立下一個夙愿:在城里打造自己的事業,早日走向致富路。
他先后在廣州、桂林等城市打工,但收入并不多,發家致富的夢想對他來說還非常遙遠。
2010年冬的一天,他從新聞報道中了解到市場上泥鰍供不應求,每斤價格高達20元左右,養殖泥鰍的前景廣闊。從小喜歡捉泥鰍的他了解到家鄉的土壤、水質和氣候非常適合發展泥鰍養殖時,遂決定與一同學合伙回家養泥鰍。
他的決定開始受到父母及親朋好友的堅決反對,準備合伙的同學也因家人的極力反對而打了退堂鼓。但性格倔強的他抱著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思想,決定一個人也要干。
女友因不愿意到農村養殖泥鰍,痛苦地與他分手了。這讓他的心靈受到沉重的打擊。但他堅定地鼓勵自己說:“既然自己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堅強地走下去。”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2011年3月,他一個人到武漢一養殖泥鰍的公司考察,對方要他先簽5000元魚苗合同才能進基地,而他又沒帶這么多錢,只好放棄。
他回到家自己動手,將自家的4分多稻田開挖成魚塘,隨后利用自己打工積累的3000多元到農貿市場收購了100多斤野生泥鰍試養,結果遇上發洪水田埂崩塌,泥鰍被沖走大半。
2013年春,不服氣的他從朋友那里借了2萬元繼續養殖泥鰍,并將養殖泥鰍的魚塘擴建到4畝多。隨后又到市場收購了700多斤野生泥鰍作種,但不久陸續出現大量泥鰍死亡現象。
原來,這些野生泥鰍大部分是非法電來的,受傷嚴重,即使是人工捉到的也因輾轉多地而受過傷,進行養殖的成活率很低。
為此,李雙田花費兩個多月,自己在村子附近的水田、水溝、水塘里挖了100多斤野泥鰍,放入魚塘作種泥鰍。
為方便管理和防止別人偷魚,他干脆在魚塘邊搭了一座簡易木屋,天天駐守在魚塘邊。
找到防范泥鰍天敵絕招
養了4個月后,他放水撈出泥鰍一稱,發現泥鰍產的仔非常少,投放的種泥鰍竟然也有一半不翼而飛。
這是怎么回事呢?李雙田開始以為是被小偷光顧了。
一天,他坐在木屋前吃中飯時,突然發現魚塘中濺起許多水花,放眼望去,原來是一只田雞正在岸邊吞食泥鰍。他跑過去將田雞捉住,發現其肚子脹鼓鼓的,一擠壓田雞的肚子,從田雞嘴里掉下來幾條大泥鰍。他不由傻了眼。
當天傍晚,家里來了客人,他下了一個地籠準備第二天請客人吃泥鰍。當他起地籠時,發現地籠里竟然有5條肚子鼓鼓的水蛇,一摸里面全是泥鰍。
為繼續探索養殖泥鰍的技術,他到南寧購買5000條泥鰍苗進行喂養,結果發現泥鰍苗越來越少,經觀察發現,原來小泥鰍大部分被蜻蜓的幼蟲吃掉了,投入的血汗錢全打了水漂。
他恍然大悟,原來不翼而飛的泥鰍全成為水蛇、青蛙和蜻蜓幼蟲的美味佳肴。
為防水蛇和青蛙進入魚塘,他買來尼龍網將魚塘圍起來,并在魚塘上蓋塑料棚,以防止蜻蜓在魚塘里產卵。這樣一來,泥鰍被天敵吃掉的就少了。
失敗是成功之母
經過多次失敗的打擊,李雙田終于明白養泥鰍還得掌握科學技術。于是,他一邊自費到外地的養殖戶那里取經,一邊自己購買了10多本養殖泥鰍的書籍學習,同時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刻苦鉆研泥鰍育苗技術。
沒有種苗,他便挖來野生泥鰍作種;沒有資金,他便臨時到縣城打工賺、向同學借……不斷失敗,不斷試驗,他終于掌握到泥鰍配對、人工催產及人工授精的科學技術。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無數次摸索,他終于掌握到孵化鰍魚苗的絕技。2013年,他的多批泥鰍育苗都獲得成功,開始扭虧為盈。于是,他將附近村民的水田租下來,進行擴大生產。
泥鰍產業致富帶頭人
2014年,李雙田擴大泥鰍孵化池到300多平方米,建起泥鰍育苗池40多畝。當年,他育鰍魚苗1000多萬條,出售800多萬條,獲得純收入8萬多元,于是,他有了一輛自己的小車。
家人和村民看到他養殖泥鰍成功了,對他刮目相看,并在資金和人力上全力幫助他。
當年,村委進行換屆選舉,這位有志青年參加村委委員競選,結果以高票當選。隨后,村委黨總支又吸納他成為預備黨員。
致富不忘鄉鄰。李雙田積極引導周邊村民養殖泥鰍,對于相關技術,他總是毫不保留地傳經送寶,大家都很佩服他。目前,他在全國帶動發展的泥鰍養殖戶已有200多戶,養殖泥鰍總面積2000多畝,成為泥鰍產業致富帶頭人。
初步嘗到技術甜頭的李雙田與時俱進,自己建立了一個推廣泥鰍養殖的網站,并打算注冊一個泥鰍品牌商標和建立一個購銷泥鰍的微信群。
為讓規模養殖泥鰍的產業做大做強,李雙田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注冊成立了一個泥鰍養殖繁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并組織5名青年成立了泥鰍繁育團隊,在江蘇、山東設立了繁育基地,在全國逐步形成了“合作社+農戶+訂單”和“統一種苗、分戶飼養、集中銷售”的現代農業生產管理模式。
今年春節前,一個山東老板慕名找到李雙田,請他去山東育了一批泥鰍苗,先付定金15萬元,育苗成功后還可按尾數提成。
全國繁育泥鰍的市場很大,李雙田的事業目前已走上正軌。這位帥氣“泥鰍哥”昔日的夢想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
“誰讓我的名字叫雙田呢?看來我的夢想注定離不開田喲!”李雙田笑著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