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開過診所、當過兵,做過建筑工人、搞過酒水銷售,一次偶然的機會點燃了他返鄉創業的激情,讓他找到了一個去實現人生價值的事業——位于明達鎮紅八村的重慶水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已經在全市泥鰍養殖行業名聲在外了。公司擁有近400畝的泥鰍繁育養殖基地,去年產出成品鰍30余萬斤,泥鰍種苗水花1億尾、寸片3000萬尾,實現年產值900余萬元;今年已產出水花7000萬尾,正在新建年加工泥鰍2000噸的休閑食品廠,走育苗、養殖、加工一體化發展的路子。
然而,這家公司的發展,是從吃泥鰍開始的。公司創始人廖錫平在外打拼多年,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他從一盤泥鰍中敏銳地發現商機,毅然返鄉創業養殖泥鰍并初獲成功。

廖錫平用顯微鏡觀察泥鰍胚胎發育情況
從8條泥鰍中發現商機
今年36歲的廖錫平,出生于蟠龍鎮。18年前,他從萬州衛校畢業后應征入伍,從部隊退伍后回家開診所。但活潑好動的廖錫平在診所坐不住,后來隨著勞務大軍外出務工,當過搬運工和建筑工人,也干過產品推銷。2004年,在重慶主城區注冊成立了重慶焦點商貿公司,專門從事酒水批發。
4年前,在一位朋友的火鍋店吃飯時,他點了一盤泥鰍,只有8條,結賬時發現這盤泥鰍的價格為28元。“起初以為賬算錯了,朋友解釋說泥鰍買價很高。”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從火鍋店出來,廖錫平直奔市場做調查,發現泥鰍批發價每斤35元,零售價42元!這就是商機!廖錫平決定把商貿公司交給妻子打理,自己返回家鄉梁平養殖泥鰍,進行人生第二次創業。
正在著力打造萬畝生態泥鰍產業園的明達鎮得到廖錫平有意返鄉養殖泥鰍的信息后,鎮政府立即向他拋出了“橄欖枝”。很快,投資300余萬元的泥鰍養殖項目在明達鎮紅八村落地。

廖錫平(左一)在向客戶介紹種鰍
花30萬元購買養殖技術
“池塘的水滿了雨也停了,田邊的稀泥里到處是泥鰍……”這是兒歌《捉泥鰍》里的歌詞。但是,廖錫平深知,要想規模養殖泥鰍,還得需要專業技術。
項目實施前,廖錫平對泥鰍養殖完全是個“門外漢”。他先后用3個月時間,驅車3萬多公里,到四川、江蘇、福建等地,一方面考察全國的泥鰍市場,另一方面拜師學藝。經過多方打聽,他了解到3家有意轉讓泥鰍養殖技術的單位。通過比對,他與重慶一家科研單位合作,花30萬元獲得泥鰍養殖技術轉讓。
“泥鰍養殖的核心技術是種苗繁育。”現在已有幾年養殖經驗的廖錫平說,泥鰍苗剛剛孵化時,生命力脆弱,對水質和溫度等環境要求非常高,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很大損失。
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水生農業公司著力建設臺灣泥鰍種苗繁育基地,目前已建成流水動態孵化室300平方米,靜態孵化室680平方米,標準化一級育苗池21口、3360平方米,年生產泥鰍種苗1億尾,可供2000畝池塘養殖。
投資1600萬元建加工廠
在廖錫平的帶動下,9戶業主先后入駐萬畝泥鰍產業園,發展泥鰍養殖3000余畝;周邊農戶也發展稻鰍、藕鰍養殖2000余畝,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540人就業。2014年,他的企業被評為了“縣級農業龍頭企業”。
“目前,鮮活泥鰍遠距離運輸不太方便。”廖錫平說,要想把泥鰍產業做大做強,必須建泥鰍深加工生產線,延長產業鏈,既可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又可以解決養殖戶的銷售之憂。
廖錫平介紹,泥鰍深加工項目計劃分兩期建設,總投資1600萬元,采取“滾雪球”的方式發展,逐步擴大規模和生產能力。目前正在建設一期工程,計劃投入500萬元,占地約20畝,主要以泥鰍精深加工為主,預計今年9月份建成并試生產,10月份正式投產,年可加工泥鰍2000噸,生產泥鰍加工產品1000噸,其中,生產麻辣味、香辣味、豆豉味、泡椒味、鮮香味、燒烤味等泥鰍休閑系列產品500噸、生產泥鰍分割冷鮮包裝系列產品500噸。實現年銷售收入6000萬元,并帶動發展泥鰍養殖8000畝,增加就業崗位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