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t799u"></tbody>
  •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中國養殖行業領域專業門戶網站
                當前位置:中國養殖基地 / 泥鰍

                泥鰍苗種氣泡病綜合防治方法

                編輯:程輝輝等   時間:2018-06-21   瀏覽:

                作者:程輝輝陳鵬飛賈丹郭國忠陳琦岑敏梁磊

                泥鰍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為廣大消費者所喜愛,素有“水中人參”的美譽。泥鰍營養豐富,肉含蛋白質高達18.45%~20.7%,并且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1995年至今,小泥鰍連續10多年走俏市場。國內市場年需求量為10萬~15萬噸,但市場只能供應5萬~6萬噸,缺口很大,價格連年攀升,近年升至每公斤40~46元。國際市場對我國泥鰍需求量逐年增加,尤其是日本、韓國,港澳臺市場也頻頻向內地要貨。重慶市近年來大力開展“稻鰍雙千工程”的相關工作,泥鰍養殖備受矚目。泥鰍養殖業中苗種培育是提高產量和增加經濟效益至關重要的一環。而在泥鰍苗種的培育過程中,氣泡病是苗種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苗種的成活率與此病有重要的關系,因此廣大養殖戶必須高度警惕以防氣泡病的發生并及時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下面以重慶市榮昌縣祥光泥鰍養殖專業合作社苗種培育過程中氣泡病的防治方法進行探討以期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參考和借鑒并指導生產實踐。

                1苗種培育技術路線及流程

                重慶市榮昌縣祥光泥鰍養殖專業合作社苗種培育在養殖場的溫室大棚里進行,人工注射催產劑后放入產卵孵化池進行產卵孵化。一般情況下,下午五六點鐘進行催產,第二天凌晨開始追逐抱對并產卵,一直持續到傍晚。然后,將親鰍撈出產卵孵化池進行受精卵孵化。從第三天開始,鰍苗陸續孵化出殼。此時,鰍苗還不能平游。三天后,待卵黃囊消失,鰍苗由內源性營養轉為外源性營養。鰍苗開始攝食水體中的餌料生物和營養物質。一般投喂微粒或微囊飼料,喂養大概十天后再放入肥水池中飼養。此后進行定期肥水,一般潑撒肥水微生態制劑如EM菌等,再輔以投喂微粒飼料。飼養過程中日夜不停增氧。

                2存在的問題

                下塘水花培育過程中,在溫室大棚里的長勢明顯好于溫室外的普通培育池,但出現鰍苗氣泡病,主要癥狀:鰍苗腸內出現一個明亮的大氣泡,鰍苗仰游于水面并不斷翻動身體以擺正姿勢進行平游。大棚培育室患氣泡病的鰍苗數明顯多以室外培育池。溫室大棚培育池里設置了增氧泵,利用氣石日夜不斷的增氧。室外培育池利用噴水式增氧機日夜不停進行增氧。溫室大棚培育池和室外培育池水面都出現大量的氣泡水膜,溫室大棚培育池情況更加嚴重。出現氣泡病,養殖場的解決方法是,每天定時換水,之后施用增效葡萄糖。但氣泡病病情并未明顯好轉。

                3問題的分析

                下塘水花培育過程中,鰍苗水花可能找不到適口餌料,誤把水面或水體中微小的氣泡當成食物吞下或將附著在浮游生物、碎屑之上的小氣泡吞下,由于鰍苗太小,腸道功能不完善,無法將氣泡排出體外。于是,氣泡就粘附于腸道,由于鰍苗體重比較輕,氣泡浮力大于自身重力和水體浮力的合力,重心上升,鰍苗身體翻轉,腹部朝上并露出水面。鰍苗本能的反復翻轉身體以擺正姿勢進行平游。在掙扎的過程中,鰍苗會因為體力的消耗和食物的缺乏而極易導致死亡。另一種可能是由于鰍苗培育池的水體太淺、陽光照射強烈,易使溶解氧和水體有機質分解的氣體過飽和或水體太肥、藻類光合作用很強使溶解氧過飽和或池底腐殖質太多、水溫過高,產生過多的氨、硫化氫等氣體,這些過飽和氣體會經過鰓、皮膚滲入魚體血管,使血液中的氣體過飽和,過多的氣體游離出來形成氣泡,使鰍苗患氣泡病。嚴重時堵塞血液流動,使鰍苗大量死亡。

                4應對措施及方法

                針對上述問題,首先要解決餌料問題,即要提供充足且豐富的適口餌料。其次要盡可能的減少小氣泡的產生,即要改變增氧模式。最后要為鰍苗提供適宜生長的良好水環境。為此可采取以下幾點防治措施。

                4.1鰍苗下塘前做好培育池的肥水并適時適當合理放苗
                鰍苗培育池肥水時施用的充分腐熟的有機基肥,且用量要適當。當水較淺、水又肥時,放苗前應先加注一定量的新水以稀釋原水體中的氣體濃度和肥度并提高水深。放苗入池的時間最好安排在早上日出一小時后,切忌在上午12:00到下午3:00之間和傍晚放苗。如果迫不得已,則應在鰍苗培育池上空搭棚遮蔭或先暫養于陰涼處待鰍苗培育池水溫下降并在傍晚之前進行放苗。

                4.2改革增氧方式,利用水體浮游植物增氧
                在肥水的基礎上,在光照不足的情況下如夜間采取強光照,利用水體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進行增氧,輔以增氧泵增氧以減少小氣泡的產生。因為養殖水體中溶解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氧,約占89%;二是來自大氣中擴散溶于水體中的氧,約占7%;三是人工機械攪拌增氧或新型微孔管增氧,約占4%。可見傳統增氧方式最多能提供水體溶氧的11%。如果利用水體浮游植物增氧,效果將會很明顯!

                4.3潑灑微生態制劑進行水質調節
                掌握好適宜的施肥投飼量,控制水質,每10~15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占總池水體積的40%[1]以不使浮游植物繁殖過盛。潑灑微生態水質改良劑,以調節藻相平衡、水質肥瘦、底質狀況,從而降低發病幾率。

                4.4治療方法
                一旦發病,立即大量換注新水,并潑灑濃度為4~6kg/667m2的食鹽水[2]或增效葡萄糖,以此調節魚體內外的滲透壓,使體內氣體“滲”出。也可將其轉移到清新的微流水中去暫養,待好轉之后再放回原池。若條件許可,向苗種池緩慢注入較低溫度的水,使水溫逐漸下降2℃左右[3]。因為水溫低時,水中溶解氣體的飽和量相對較高,所以當水溫降低時,水中原有的溶解氣體就變得不飽和而能使病情得到緩解。

                參考文獻:
                [1]杜忠臣.泥鰍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技術[J].淡水漁業,2003,33(6):58.
                [2]路宗月,張小麗,王躍臣.泥鰍苗種培育技術要點[J].內陸水產,2005(5):14.
                [3]范旭東,張大中,黃愛華.泥鰍苗種氣泡病的防治措施[J].科學養魚,2012.9:61~62.

              1. <tbody id="t799u"></tbody>
              2.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3.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粉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