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t799u"></tbody>
  •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中國養殖行業領域專業門戶網站
                當前位置:中國養殖基地 / 泥鰍

                自學成才 初中文化挑起泥鰍活體疫苗研發大梁

                編輯:   時間:2018-06-21   瀏覽:
                中國養殖基地 yzjidi.com
                  位于如東豐利鎮凹橋村的大鱗副泥鰍育苗基地,通過狠抓病毒防治,攻克了育苗開口難、寸片死、一點紅等技術難關,不僅建成了全省面積最大、成活率最高的大鱗副泥鰍育苗基地,還有望成為本地區繼南美白對蝦規模養殖后的又一可替代品種。

                  在豐利鎮凹橋村水產專業合作社,兩排標準養魚塘一字排開,水面波光粼粼。種魚養殖區內,負責人葉林一邊忙著裝箱泥鰍魚苗,一邊樂呵呵地介紹:“這批魚苗一共2000多斤,早早就被贛榆的養殖戶預定了,以每斤300條算,這一批能賣出去60多萬條,利潤近4萬元。”

                  看著活蹦亂跳的泥鰍魚苗被裝上車,葉林心里甭提多開心。但說起建立大鱗副泥鰍育苗基地,其中的過程卻并不順遂。

                  瞄準市場,低檔水產品成了搶手貨

                  “泥鰍現在可值錢了,30多塊錢一斤,比河豚魚還貴。”2013年,朋友的一句話點醒了當時正在從事河豚育苗的葉林。這種之前一直不被他看好的低檔水產品——泥鰍,走進了他的視線。

                  說罷就干,經過調研,葉林發現贛榆一帶的泥鰍養殖戶們對大鱗副泥鰍,也就是本地泥鰍情有獨鐘。“這種泥鰍生長速度雖然沒有臺灣泥鰍快,但由于蛋白質含量高,市場前景好,日韓等地的出口量尤其大。”他介紹說,目前市場上的本地泥鰍,95%都是野生苗,只有5%是人工育苗。養殖戶們秋季拿到小苗,來年6月就能上市,相比于野生苗2年的生長周期,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

                  看準了就行動,去年年底,葉林選址豐利鎮凹橋村,集中流轉土地150畝,一次性投資220多萬元,采用混凝土水池、鋼架結構大棚、增供氧等設施設備,分設種魚養殖區、催產區、孵化區、苗種培育區。葉林說,自己以前真沒想過這種滑溜溜、沒人要的小魚,如今賣上了大價錢。現在,他的泥鰍育苗基地年產值達到300多萬元,利潤可達150萬元以上。

                  投石問路,育苗老手遇到棘手問題

                  被譽為“水中人參”的泥鰍肉鮮味美,營養豐富,市場供不應求。但由于受到人工苗種敵害防控技術的限制,本地泥鰍寸片生長到7至8個月時,如果患上出血病就比較難治,幼苗培育的成活率不到20%。

                  “去年,種鰍育苗繁殖后沒多久,就有部分魚苗出現了死亡。”這下可把葉林急壞了,翻書、查資料、做試驗,幾天幾夜不眠不休,終于讓他發現,用6到7種中草藥能夠控制魚苗的死亡率。但不久之后,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吃了中草藥的泥鰍苗受到抑制,生長周期變得緩慢。

                  還沒等葉林找到解決方法,更麻煩的問題接踵而至。由于水環境的差異,今年5月,3000萬條泥鰍寸片在半個月內全部死光,連中草藥都起不了作用。“如果要請研究所的專家把脈,把病毒徹底去除,制成活體疫苗,代價至少要1000萬元。”葉林坦言,這對剛剛起步的育苗基地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抱著“求人不如求己”的想法,停產之后,他開始針對病毒埋頭實驗。

                  “我自己的想法是通過生物手段將病毒弱化,研究所的專家告訴我,這種方法理論上可行,但是在水產行業沒有任何人實踐過,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葉林說,自己是“瞎子過河,邊忙邊試”。接下來的兩個月,他常常熬夜到凌晨,靠著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翻閱大量資料,他成功制作出活體疫苗,把好“寸片”關,將苗種的成活率提高到70%以上。

                  目前,合作社的大鱗副泥鰍魚苗的投放量達到1萬多斤,一年的繁殖能力在1.5至2億條,成為全省面積最大、成活率最高的大鱗副泥鰍工廠化繁育基地,所育苗主要投放于贛榆等傳統養殖地區。

                  帶動發展,新興水產有望成為替換品種

                  “破解了本地泥鰍人工育苗的成活率低的難題,對水質要求不高的小泥鰍就有了大市場。”凹橋村支部書記劉勇說,早期,村里利用低洼地、廢塘多的特點,組建了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現在育苗基地面積有限,沒有養殖區,我們就想著把育好的苗賣給合作社的養殖戶。”葉林介紹說,現在他已經和兩家養殖戶開始合作,養殖效益很可觀。

                  “現在超市、餐飲業對泥鰍的需求量比較大,等將來育苗和養殖產業鏈成熟之后,我們還可以進行回收和粗加工,將處理干凈的泥鰍包裝好,進行直接配送。”劉勇說,目前村里已經開始嘗試本地泥鰍的稻田養殖,明年6月起,將利用規模化種田的優勢,逐步在稻田里套養泥鰍,預計每畝能增加收入1000元。

                  劉勇坦言,這幾年,南美白對蝦養殖在村里已經形成勢頭,面積接近200多畝。在目前南美白對蝦土地、溫度、水源優勢相對較弱的情況下,大鱗副泥鰍的成功繁育,有望成為本地區繼南美白對蝦規模養殖后的又一可替換品種,帶動周邊農戶養殖特色漁業,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發揮積極作用。

              1. <tbody id="t799u"></tbody>
              2.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3.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粉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