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常州金壇市直溪鎮農業綜合服務站以楊家舍水產養殖場薛金庚的60畝蟹塘為試驗基地,引進河蟹“長江一號”、青蝦“太湖一號”新品種和優質沙塘鱧親本,進一步改良河蟹、青蝦、沙塘鱧混養投放比例,取得畝效益12036元。且金壇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已將該技術作為漁農民培訓的重點推廣內容,現介紹如下。
一、試驗示范
1、塘口準備
試驗池塘位于金壇市直溪鎮楊家舍水產養殖場內,水源充足,取自直溪境內的天然湖泊天荒湖,水草、螺蜆等生物資源極其豐富,非常適合河蟹、青蝦和沙塘鱧的養殖。試驗基地總面積60畝,包括兩個10畝的塘,兩個20畝的塘,呈東西走向,塘埂寬1.5~2米,坡比1∶(2.5~3),池底淤泥小于10厘米,防逃設施、排灌設施和微孔增氧設施齊全。池塘四周挖溝,溝寬4米,深50厘米,供河蟹隱蔽蛻殼、高溫避暑,并且清塘時易于排水捕撈剩余蝦蟹魚。池塘中間較高,最高水深1.2米。
2、微孔增氧設施安裝
該試驗池塘采用的微孔管道增氧系統,每10畝塘配套3千瓦的羅茨鼓風機作為主機。供氣管架設在池塘中間上部,兩側每間隔4~5米在高于塘底10~15厘米處架設一根充氣管至離塘埂1米處。
3、冬季干塘消毒  
冬季清塘后將池水抽干,曝曬池塘30天以上至底泥開裂,之后加水10厘米。每畝用生石灰150~200千克,化水后立即全池潑灑,徹底殺滅池塘中的病原體和有害生物。
4、前期肥水  
在生石灰藥效消失后(清塘消毒后8~10天),每畝1米水深施用以雞糞為原料并含有微量元素的水產專用生物有機肥30~40千克至水色漸變,促進水草、螺螄、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生長繁衍,為河蟹、青蝦和沙塘鱧提供優質生物餌料。3-4月份,根據水質肥瘦變化,每畝可追施生物有機肥10~25千克。
5、水草種植
該混養模式選擇伊樂藻、苦草、輪葉黑藻三個水草品種,伊樂藻在2月份之前種植結束,集中種植在池塘環溝內,每畝(按實際種植面積計算)用草量20~25千克,5月份根據長勢進行割頭,使其保持在水面30厘米以下,防止水草露頭影響風浪和造成伊樂藻死亡。4月份種植苦草和輪葉黑藻,苦草種每畝用0.5千克,將種子揉搓后全池拋灑,輪葉黑藻每畝用1.5~2厘米長的根莖7.1千克,早期用密眼網將其隔開,以免被河蟹破壞。
6、投放螺螄 
清明節前,選取優質水體所產無雜質螺螄移植到池塘的水草種植區,所繁幼體為幼蟹提供適口餌料。5-7月是螺螄大量繁殖的時期,期間根據螺螄的存塘量適當補放100~200千克,為后期成蟹提供鮮活餌料。
7、苗種放養 
 
3月之前,放養120~160只/千克的“長江一號”蟹種1000只/畝、1500~2000尾/千克的“太湖一號”春季過池蝦15千克。3月中旬,在水草栽培區放養成熟度好、體質健壯、體表無損傷、雌魚規格70克以上和雄魚規格80克以上的塘鱧11尾,其中雌魚5尾、雄魚6尾。7-8月補放規格為7000~8000尾/千克的當年“太湖一號”蝦苗,每畝補放5萬尾。
8、養殖管理
(1)水質調控:一是水位控制。春季放養前期水位保持在0.4~0.5米,有利于增加水體積溫,促進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餌料的繁殖。高溫季節水位漸升至1.3~1.5米,降低高溫對蟹蝦魚及水草的傷害。高溫期過后,水位逐漸降至0.8米左右。
二是水質調節。①調水。結合天氣情況,每月施用1~2次生物制劑和底質改良劑,調節水質、改善底質,使水體的透明度保持在25~30厘米。②肥水。根據水質的肥瘦情況,選用生物有機肥或者氨基酸肥水膏提高水體肥度。③補水。為了促進河蟹的生長和順利蛻殼,換水時要增加水體的鈣、磷、鈉、鉀等無機鹽類,河蟹、青蝦蛻殼期間潑灑葡萄糖離子鈣水溶液。④換水。養殖期間應密切關注水質,換水應少于池水的2/3,并且應選在傍晚進行。
三是及時增氧。養殖過程中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增氧,悶熱天氣時增氧時間為傍晚至翌日早晨。高溫季節增氧時間為半夜至翌日天亮。連續陰雨天全天開機,溶氧應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用藥、調水及喂料時也應開啟增氧機,以保證池水溶氧充足。
(2)水草管護:水草覆蓋量前期控制在30%~40%,后期控制在50%~60%。在高溫季節,避免出現“瘋長”和“腐爛”現象。采用“人工割除”和“加深水位”的方式控制水草長勢,對于河蟹夾斷水草或者爛草較多的池塘,及時撈出并使用凈水和解毒產品進行處理。為促進水草生長,5-6月份,每畝每月施5千克磷酸鈣。
(3)飼料投喂:雜食性的河蟹喜食動物性餌料和植物性餌料,青蝦則主要攝食河蟹飼料殘渣,沙塘鱧前期攝食水體中的紅蟲,后期以蝦苗為主食。養殖過程中堅持兩頭精、中間粗的投喂標準,前期以蛋白質含量為38%左右的飼料為主,中期飼料蛋白質水平為30%~32%,后期投喂36%蛋白飼料,并適當搭配小麥、玉米等植物性餌料,同時,為增強河蟹體質,5~7天投喂一次冰雜魚(傍晚投喂,7、8月高溫季節不喂,以免敗壞水質)。
投喂注意事項:2-4月,飼料隔天投喂,之后每天投喂1次,投喂時間為16:00,投喂方式和投喂量根據河蟹的生長階段(蛻殼情況)、天氣情況和水質情況及時調整。投喂大顆粒飼料時應少量搭配小顆粒飼料,促進小規格河蟹的攝食和生長,定點投喂的同時少量撒在水中和淺灘處。河蟹蛻殼后,要加強冰鮮魚和精飼料投喂,加快其生長。
(4)病害防治:蟹苗下塘前用食鹽水或高錳酸鉀溶液進行藥浴消毒3分鐘,養殖過程中定期用生石灰進行水體消毒,每15~30天使用一次生石灰,每次4~6千克/畝,不僅可以有效殺滅水中的病菌,還可以調節水體的pH。6月和9月用含有硫酸鋅的藥劑和碘制劑進行水體殺蟲消毒各1次。用藥應避開河蟹青蝦的蛻殼期,同時應在蟹病流行季節前進行藥物預防,可有效增強河蟹的抗病力。
(5)日常管理:日常管理以河蟹的管理為主。每天早晚各巡塘一次。秋天晚上要安排專人通宵值班,以免造成損失。同時,還要定期檢查和加固防逃設施和進排水口(特別是多雨季節和刮風下雨時),及時捕捉養蟹池中的青蛙、水老鼠、水蛇等敵害生物。
二、產品銷售、產量與效益
產品銷售以輪捕為主:青蝦“太湖一號”達到商品蝦規格(350尾/千克)時要及時捕撈上市,捕撈方式為地籠套捕。8月之后沙塘鱧用抄網抄捕銷售。10月底-11月上旬,河蟹成熟后,根據市場行情將河蟹捕撈上市,捕撈方式為地籠套捕。清塘之前,放低水位,將集中于池塘四周環溝內的水產品統一銷售。
經統計,該試驗平均畝產河蟹102千克、青蝦42千克、沙塘鱧31千克,畝產值16735元。畝成本4699元,其中種苗2105元,飼料1452元,水、電、藥等542元,承包費400元,其他200元,畝效益12036元。60畝池塘總產值100.41萬元,總效益72.22萬元。
三、養殖策略分析與建議
1、種質的重要性
本試驗選用青蝦“太湖一號”、河蟹“長江一號”新品種以及優質沙塘鱧親本。養殖過程中明顯表現出了生長快、規格大、病害少、外觀好等優勢,充分體現了種質的重要性。
2、合理搭配混養品種
在養殖過程中要注意沙塘鱧的放養數量,以免將青蝦吃光。鑒于沙塘鱧以小蝦苗為食物,本試驗上半年放養沙塘鱧親本,同時加大上半年過池蝦的放養量,下半年小蝦苗多供沙塘鱧攝食,既保證了青蝦產量,又給沙塘鱧提供充足餌料。
江蘇金壇市直溪鎮農業綜合服務站  肖溫溫  包門華
金壇市種子管理站  蔣永康
金壇市水產技術指導站  張金彪  王桂民
金壇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范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