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樂 陳藍蓀 劉其根
(上海海洋大學,上海201306)
青蝦,學名日本沼蝦(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市場潛力巨大。近年來,中國的青蝦養殖發展迅速,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并且形成了多種發展模式。開展青蝦養殖為實現漁業增效、漁民增收開辟了一條現實可行的路子。
1  青蝦的養殖特點
1.1  青蝦對養殖環境條件要求不高,可以在水庫或者池塘中飼養,一般水深1.0~1.5m、沙泥底的池塘都可作為青蝦的養殖池,但池塘應靠近水源,以便及時排、灌水。由于青蝦抗病力強,食性雜,對飼料及生存環境要求不高,養殖技術也容易掌握,所以養殖青蝦風險相對較低。
1.2  青蝦繁殖力強,養殖過程中常常有兩個產卵高峰:第一個在春末夏初,由越冬后的老齡蝦產卵繁殖形成;另一個在秋季,由一部分當年蝦產卵繁殖形成。青蝦的養殖方法有常年養殖,也有一年分兩期養殖。從均衡上市和提高養殖產量及效益的角度出發,應發揮青蝦能自然越冬的優勢,并根據各地的具體養殖條件和環境進行統籌安排,來決定是否可以進行秋繁。
1.3  青蝦養殖具有生長快,周期較短等特點。從放苗到成蝦起捕上市,一般只需要3~4個月。但是青蝦壽命短,例如5~6月份孵出的仔蝦長至翌年7、8月份完成繁殖后即相繼死亡。因此,養成的商品蝦要及時捕撈出售,防止“擠塘壓庫”,影響生產和效益。
1.4  水草在青蝦的生長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直接影響青蝦的成活率和產量。青蝦喜歡泥底,尤其喜歡在水草叢生的泥底池塘中棲息,也比較喜歡水淺的環境。除了越冬時應將其移入較深水層外,生長季節一般應控制水深在1m左右。
1.5  青蝦是一個養殖效益好,投資見效快的水產養殖品種。養殖產量雖然不高,每畝(15畝=1hm2,下同)在60~70kg,但市場價格較高,一般在40~60元/kg,因此,每畝可收入4000元左右,養殖經濟效益尚可。根據目前的市場行情,青蝦養殖可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1.6  相對于其他蝦類品種,青蝦優點較多,養殖風險較小,養殖效益好。
1.6.1  與羅氏沼蝦相比,青蝦可食部分所占的比例大,口味也較好,因此商品蝦的市場售價較高。
1.6.2  與南美白對蝦相比,青蝦抗病力強,適應性強,繁殖力高,食性雜,市場價格穩定,所以青蝦養殖產業較穩定。
1.6.3  與小龍蝦相比,雖然養殖小龍蝦單產能達到400kg/畝左右,但是青蝦價格比小龍蝦高,因此養殖青蝦的收入與養殖小龍蝦相當,每畝收入都在4000元左右。
總之,與其他蝦種及四大家魚的養殖相比,青蝦養殖投資少,產出高,養殖效益優勢明顯。只要飼養得當,通常每畝的收益是普通魚類的3~4倍乃至5~6倍。青蝦還可與鰱、鯪等魚類混養,效益可觀。
2  親蝦選擇與人工育苗
2.1  親蝦選擇 用于繁殖的親蝦,要求雄蝦體長在162.5px以上,雌蝦在125px以上。只有親蝦規格大,才能保證培育出大規格的苗種并養出大規格的商品蝦。另外還要求異地選擇親蝦,以防止近親繁殖,種質退化。
2.1.1  野生捕撈親蝦  將從天然水體中捕獲的野生抱卵蝦作為親蝦放入池塘,使其自然產卵孵出幼體,再培育成小蝦進行養殖;另一種是在自然水體直接捕獲小蝦進行養成。5月中旬,從天然湖泊或河港等大水面中捕撈野生青蝦,從中挑選肥滿健壯、體色純正、無病無傷、成熟良好的個體作為親本種蝦(雌蝦須抱卵),按每畝15kg的標準放入事先準備好的蝦池。讓親本種蝦自行產卵或交配后再次產卵,并且原池孵化。
2.1.2  人工養殖親蝦 可在人工養成的商品蝦中選擇親蝦。應選擇生長性能好、活力強、肢體完整、規格大而一致、體質健壯無病、性腺發育良好而飽滿的個體作為親蝦或者種蝦來進行育苗。如選擇太湖蝦,要求規格達到100尾/kg;如選擇一般親蝦,則要求雌蝦達200~500尾/kg,雄蝦達140~240尾/kg。雌、雄親蝦的比例為2∶1或3∶1。
2.2  親蝦越冬管理  挑選出的用于翌年繁殖的親蝦,一般在10月底下塘,進行強化培育。每年的12月至翌年3月是越冬期,可將青蝦放于池塘或網箱中越冬。放養密度:水池5~10尾/m2,流水或充氣池15~20尾/m2。整個越冬期,只要水溫在8℃以上,就要堅持定量投飼,以維持其生命和活動所需。飼料要選在晴天的上午投喂,日投喂量為親蝦體重的3%左右。飼料要少而精,不宜過多。還要堅持定期巡塘,檢查青蝦的越冬情況。關鍵是保持水質,防止敵害,并做好疾病防治、防逃等工作。嚴冬季節還要防止水體結冰,一旦結冰,要及時敲碎或鉆洞,以防親蝦窒息而死。
2.3  青蝦孵化與蝦苗培育
2.3.1  池塘孵化或者室內池孵化 4、5月份每畝放養抱卵蝦500~800尾,雄蝦300~500尾,隔2d按體重的5%投一次精飼料。在水溫20℃下,抱卵蝦下池后約10d即有首批蝦苗孵出。通常可畝產蝦苗80kg。
2.3.2  網箱孵化 每只網箱放抱卵蝦200~300尾,約經過1周,待幼體孵出后將抱卵蝦移出。網箱內的幼體每天用豆漿潑喂2次,半個月后增投少量麩皮、花生餅等,約25d后可出苗。蝦苗孵出后需要定期適量投喂豆漿,投放少量米糠、花生餅或豆餅粉,使其自然生長。經過約30d的精心培育,仔蝦逐漸長成幼蝦,體長達到1.5~50px時可以出池。有時為了縮短上市時間,蝦苗要長到體長2~75px、3000只/kg時再分塘飼養。
2.4  保護青蝦原種 采取設置圍欄、專人看護、封閉管理、修復生態等措施,促進野生蝦自行繁育,自然生長,且每兩年要淘汰和更新親蝦。另外,組織增殖放流活動。例如,有關部門曾為彌補天然苗的不足,挑選人工繁育的蝦苗300kg,一次性投入太湖,同時選擇自然條件較好的水面5000畝作為青蝦原種保護區。
2.5  優化青蝦品質  養殖青蝦的重點在于養出大規格蝦,因此必須選育良種,提高商品蝦的出池規格。
2.5.1 “太湖1號”青蝦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項目組經多年攻關,獲得了性狀優良的雜交青蝦新品系“太湖1號”。通過養殖對比試驗,證明“太湖1號”具有生長速度快、個體大、產量高、體色漂亮等優良性狀,畝增效益1000元左右,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2.5.2  “施瑞一號”青蝦  是海南青蝦與江蘇青蝦的雜交后代。雖然海南青蝦和南京青蝦都叫青蝦,但是從分類來說并不“親近”,二者不容易繁殖后代。2007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專家利用細胞移植的方法育出了它們的雜交種,取名“施瑞一號”,養殖效果良好。
3  青蝦養成方式的多樣化
青蝦的養成方式多種多樣,目前有池塘主養、魚蝦混養、網箱養殖,還有稻田養殖青蝦等幾種方法,主養又有單季養殖、雙季養殖、輪養等多鐘形式,養殖戶通常因地制宜,自由選擇。具體的蝦苗放養密度應根據養殖方式來決定,例如,混養為每畝2萬尾,主養為4萬尾。若養殖密度大,飼料投喂得多,水質必然難保,會影響到青蝦的生長和商品蝦的質量,養出的成蝦個體小。
3.1  青蝦池塘單養 對池塘進行基礎設施改造,改善養殖條件,有效防治蝦病,提高產量和出池規格。池塘單養(專養)常常采用雙季養殖方式,蝦種放養分春夏兩季進行。例如,2008年浙江上虞市崧廈鎮開展了青蝦池塘雙茬優質高效健康養殖。其成功經驗如下:
第一茬,在2月底放養規格為2500尾/kg左右,體長2.5~75px的青蝦苗種,每畝放養12kg,約3萬尾,一次放足。10d后,在池塘中適量搭養濾食性魚類,每畝搭養大規格鳙魚種20尾、鰱40尾。4月份開始選捕,7月干塘起捕結束。第二茬,在8月份進行苗種放養,共投放規格為3000~4000尾/kg,體長1.5~50px的青蝦苗種,每畝放養13kg,約4.55萬尾。放苗15d后,每畝套養鰱、鳙夏花魚種240尾。可從9月上旬開始選捕,到10月干塘起捕結束。一般每半個月選捕一次,有條件的可縮短捕撈間隔時間。
3.2  魚蝦池塘混養  通過蝦蟹混養、蝦魚混養等方式,并且掌握合適的混養比例,可以充分利用水體的生產潛力,減少單位養殖成本,減輕風險,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3.2.1  青蝦與常規魚混養 鰱、鳙以浮游生物為主食,而草魚、鳊、鯉、鯽等食草性和雜食性魚類均能吞食蝦苗,因此青蝦適宜與濾食性魚類如鰱、鳙等混養。與常規魚混養,要先放蝦苗,再放魚種。例如,5、6月份清塘后,每畝放抱卵蝦500~800尾,或規格為2000~5000只/kg的幼蝦5000~8000尾;7月中旬再放鰱夏花魚種7000~8000尾/畝,以及鳙夏花魚種1500~2000尾/畝。每月清除野雜魚一次。魚蝦混養每畝利潤在1000~2000元。
3.2.2  青蝦與河蟹混養  青蝦可攝食河蟹殘餌,防止池塘水質敗壞;同時,個體弱小的青蝦會被河蟹吞食,這樣可以減少青蝦近親繁殖、自繁自育、密度迅速增大的現象發生,從而增加青蝦產量,達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如果畝放青蝦苗種8萬尾、蟹種300~400只,一般河蟹畝產量可達到30~75kg、青蝦20~40kg,畝利潤在1500~3000元。
3.3  網箱養殖  網箱養殖產量較高,一年可養兩茬。第一茬于3、4月放養規格為1000~2000尾/kg的越冬蝦種,放養量為5萬~6萬尾/畝,7月中旬起捕。第二茬于7月下旬至8月放養規格為2000~5000尾/kg的當年蝦種,放養量為8萬~10萬尾/畝。
3.4  稻田養殖  首先選好稻田,開好田溝,在秧苗栽插后l周,放養當年人工培育的幼蝦,每畝放1.0萬~1.5萬尾。放養后即可投喂麩皮、豆漿和顆粒飼料,并適當投些螺螄、貝肉、魚肉等動物性餌料,每天投喂2次,日投飼量為蝦體總重量的2%~4%。由于稻田養殖青蝦具有成本低、收益高、周期短、投資少等優點,因此這種養殖方式己為廣大農民所接受。通過幾年來的不斷試驗和摸索,稻田養殖青蝦的技術已比較成熟,但是一般情況下產量較低,年畝產量在10~40kg。稻田養蝦可使稻田的年畝利潤增加1000元。
3.5  大規格蝦種放養 青蝦具有夏秋兩季繁殖的習性,6~8月為繁殖高峰期。通常6~7月份進行繁殖的親蝦都為上年的越冬蝦,規格較大,繁殖出的蝦苗也多。而8月份進行繁殖的群體則是由當年放養的蝦苗養成的青蝦,其規格較小,體長僅75px左右。目前在青蝦的養殖生產上,7月份放養的正是當年培育的小規格蝦苗,到8月份絕大部分成蝦都要抱卵孵苗,這是造成青蝦養殖上大小同池、養殖密度過大,嚴重影響生長的根本原因。
大規格蝦種的放養方法是采用專池培育大規格蝦種,待蝦種度過8月秋繁期,規格達到2.6~75px時再進行商品蝦養殖。由于放養時間推遲到8月中旬,10月下旬再起捕,能夠較好地解決小蝦比例過大的問題。
3.6  青蝦立體養殖  青蝦游泳能力差,只能作短距離游動,一般在水底攀緣爬行,喜歡棲息在淺水地帶。因此,青蝦立體養殖技術中的關鍵措施,就是根據其上述生物學特性,除了在池塘四周種植一定面積的水草外,還要在水體中央增設1~2層一定面積的夏花網片,形成立體的棲息場所,以提高水體的利用率,增加蝦種的放養密度,達到高產高效的目的。
3.7  提早上市養殖  提早上市,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往往可以賣出好價錢。2009年,在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水產技術推廣站指導下,一些示范戶養殖了青蝦新品種“太湖1號”,提早了上市時間,正好趕上了在青蝦市場青黃不接的檔口上市。往年這個時候池塘養殖的青蝦還未上市,而此時示范戶養殖的青蝦規格已經達到192~254尾/500g,體長達到6.4~180px,于是賣出了塘口統貨70元/kg的高位價格,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4青蝦的成蝦養殖模式
青蝦生長速度快,苗種放養后飼養80d以上就可以達到體長4~125px的成蝦規格起捕上市。由于養殖周期短,目前普遍采用一年兩茬的模式:“春養夏收”模式和“夏養秋收”模式,還派生出“幼蝦越冬春收”模式和“準成蝦冬季暫養”模式。
目前青蝦養殖單產比較低,且成熟青蝦個體間差異也比較大,各地普遍采用“春養夏收”與“夏養秋收”雙季養殖、輪捕上市的做法來彌補這個缺陷,獲取高效益。多種養殖模式的合理組合,使得目前青蝦能常年繁育苗種,商品蝦能常年生產并且供應市場。
青蝦生產通常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上市均衡性較差,而消費則具有持續性,因而生產的與消費的均衡性矛盾比較突出。這就要求青蝦的生產和銷售要重視這個現象,依靠科技,讓青蝦能夠常年繁育苗種,常年生產商品蝦,均衡供應市場。另外,在能夠自然越冬的地區開展青蝦養殖,也能減少青蝦商品蝦供應的季節性影響。
4.1  “春養夏收”模式  采用“春養”方式,必須在池塘施肥10d后,在2月20日左右放養活動敏捷,附肢齊全的蝦苗。蝦苗規格:體長75px左右,體重1600~1800只/kg;放養量:6~8kg/畝。采用“春養夏收”模式,蝦種放養的密度不宜過大,以保證5月份開始能養成上市。經過80d以上的飼養,在5~7月份根據池蝦的規格,采取捕大留小的方式,陸續將青蝦起捕上市。
4.2  “夏養秋收”模式  采用“夏養”方式,應在7月15~20日放養蝦苗。苗種規格:體長1.5~50px;放養密度:6萬~8萬尾/畝。放苗10~15d后可適當套養團頭魴魚種或者鰱魚種,以控制青蝦秋繁。經過80d以上的飼養,在9~11月采取輪捕疏養、捕大留小的措施,及時將達到商品規格的蝦捕撈上市,以降低池塘的載蝦量,促進其它池蝦的生長。
4.3  “幼蝦越冬春收”模式 采用“夏養秋收”模式,8~9月份還會出現一批自行孵出的小蝦苗,到11~12月份,這批蝦苗一般可長成體長2~75px,規格為2000~3000尾/kg,但是尚未達到商品蝦規格的幼蝦。這批幼蝦可以采用“幼蝦越冬春收”模式,自11~12月起陸續集中放養,共放養3~4個月,到翌年1~2月份即春節前后便可收獲。通過捕大留小的方式,陸續將長成的青蝦捕撈上市。
采用“幼蝦越冬”模式,一般畝放幼蝦3萬~5萬尾,即放養量20~40kg/畝。在幼蝦整個越冬期間,必須堅持投飼,堅持定期巡塘。應選用優質飼料,上午以動物性飼料為主,下午以顆粒飼料為主。飼養成活率一般可達70%~80%,飼料系數為2.2~2.8,規格達140~160尾/kg。畝產商品蝦80~100kg,按目前市場價60元/kg左右計算,每畝收入在4800~6000元。
4.4  “準成蝦冬季暫養”模式 冬季水溫低,青蝦生長緩慢或停止生長,可將秋季長成的蝦貯藏或暫養到冬季上市,或在冬季采用加溫、保溫生產青蝦的方法緩解供需矛盾。因此,有的地區在“夏養秋收”過程中,于11~12月份起捕或者收購附肢完整、活力強、未抱卵,規格為4.5~125px的“準成蝦”集中進行冬季暫養。在暫養池內經3~4個月的強化培育,青蝦可增重1倍以上。于次年的1~2月份起捕上市,在元旦、春節供應市場,做到淡季不淡。春節市場售價比較高,加上城市賓館飯店的高檔需求,從事“冬季暫養”的養蝦者往往會有較好的收益。
5優質青蝦的養殖技術要點思考
青蝦是普遍受歡迎的淡水產品。因環境變遷、過度捕撈,其野生資源下降,青蝦來源逐步轉向以人工養殖為主。市場上的野生青蝦,尤其是長江青蝦特別受到人們青睞,價格是養殖青蝦的2~3倍。出現這樣的價格差,其主要原因除了野生青蝦自然產量低之外,更主要是長江野生青蝦的質量普遍優于養殖青蝦。
通過定期分析和檢測水質、藥物、飼料、病害和產品,堅持改善生態環境,推行優質安全的健康養殖模式,優化青蝦品質,可以生產出質量與野生青蝦相近的優質青蝦。優質青蝦的養殖技術要點如下。
5.1  生態養殖  青蝦養殖池的水草有很多作用,如可供青蝦棲息、蛻殼和隱蔽;水草的光合作用可增加水中溶氧量;能凈化水質,防止水質惡化。青蝦池注水后,應隨即設置隱蔽物或栽植水草,水草可以沉水植物為主,適當種植伊綠藻、枯草(苦草)等。蝦池沿岸四周必須有水草帶,通常以輪葉黑藻為主,深水處種聚草,淺水處種植苦草。水草量不要太多,“春養”青蝦時,水草的覆蓋面積一般占蝦池水面的10%左右,間距1~2m;“秋養”青蝦時,水草的覆蓋面積占水面的20%左右。
5.2  加強水質管理  青蝦對水質的要求較高,對低溶氧量非常敏感,其窒息點比魚要高。放養前要清塘消毒,養殖水體的底部淤泥要少。整個養殖期內,水質管理的核心是保持較高的溶氧量,要始終抓住增氧環節,使pH值保持在7~8,水體溶氧量在5mg/L以上。養殖池一定要配備足夠功率(每畝1kW·h)的增氧設備,保證池水溶氧豐富。其次應保持適宜的水體肥度,將透明度控制在1000px左右。水體不宜太肥,也不宜太瘦,以防止青苔滋生。適時注排水,并根據季節和氣溫調節控制水位。池塘水位的確定原則為春淺(1500px左右)、夏深(1.5m)、秋適(2000px)、冬保(1.5m)。適時有意使用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以能保持常年微流水為最好。
5.3  養殖密度科學  青蝦性成熟的遲早與放養密度關系密切,放養密度越大,性成熟越早。此外,青蝦養殖密度大,飼料投喂得多,水質難以保證,養出的蝦個體小,從而影響產品的質量。必須適當降低放養密度,以提高商品蝦的規格。單養:畝放體長1.5~62.5px的幼蝦3萬~5萬尾。混養:以吃食性魚類為主的,畝放青蝦2萬~3萬尾;以肥水魚為主的,畝放青蝦1.0萬~1.5萬尾。兩茬蝦:春放或上年秋后放幼蝦每畝1萬~2萬尾,夏放當年幼蝦每畝3萬~5萬尾。
5.4  合理投喂飼料  飼料必須新鮮、不變質、無污染、無毒,營養成分能滿足青蝦生長發育的需要。青蝦食量不大,但生長速度快,飼料報酬率很高。青蝦食譜廣,以植物性餌料為主,比較愛吃的有米糧、麩皮、豆餅、酒糟等,但應適當搭配粉碎的動物性飼料。受水溫的影響,青蝦的攝食強度存在明顯的季節變化,水溫降至8℃以下時則停止攝食,潛入深水區越冬。當水溫升到8℃以上時開始攝食。
在水草充足的前提下,每畝每天投飼2~4kg,日投2次,早少晚多,多點分散,定時投喂。投喂飼料要適量,生長旺季每天投喂4次,使飽胃率達到70%以上,這樣既可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又可減少水質污染。
5.5  改進捕撈技術  目前青蝦的捕撈方法較多,必須因地制宜地加以選擇。主要方法:一是用蝦籠誘捕,每畝設置蝦籠2~4只;二是用蝦罾在晚間誘捕;三是用手抄網在水生植物和人工蝦巢下抄捕;四是用地曳網在淺水處拉捕;五是傍晚在排水口安裝袖網,開閘放水捕蝦;六是干塘捕撈。
根據青蝦成熟周期短,蝦塘中不斷有小蝦繁生出來,以及生長中個體差異大的特點,通常采取一次放足,多次輪捕,捕大留小的技術措施。該措施的優點一是能減少塘內蝦的密度,有利于存塘蝦的生長,有利于青蝦規格和產量的提高;二是均衡上市,價格高,效益好。
5.6  養殖病害的防治 要提高青蝦的養殖效益,防止和減少疾病發生是重點。應盡可能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實行健康養殖,減少藥物的使用。放養前剔除軟殼蝦,加強飼養管理,提高青蝦的抗病力。必須用藥時,應選用綠色環保藥物。秋季傍晚下雷陣雨,容易發生嚴重浮頭,必須注水、增氧雙管齊下,同時應提前預防青蝦黑鰓病和紅體病。此外,要注意做好防毒、防逃等日常管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