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小龍蝦進入5月份(黑色5月)會出現的大量死亡,被稱為“五月瘟”。這兩天,已經接到不少電話,小龍蝦死亡嚴重程度堪比往年。

一般表現為:蝦活動減少、攝食減少、蝦無力、上草、體內出現積液、頭蓋殼易剝離、肝胰腺顏色變白、死亡量迅速上升等癥狀或現象。

主要危害大規格的成熟小龍蝦。
1、發病原因:
馬上要進入五月,氣溫明顯上升,水淺溫度高,水溫一天中大多高于22.4,高的在25℃。
(1)水溫升高,藻類繁殖快,密度大,水體富營養化,促進浮游動物大量繁殖,水中藻類夜晚停止光合作用,增氧停止,而浮游動物呼吸作用增強,夜晚耗氧增大,打破溶解氧平衡,引起夜晚明顯缺氧現象。
(2)較高的水溫造成養殖塘口的底部有害物質大量釋放,有害細菌、其他微生物和水生動物等的活動量加大,這個時候養殖戶塘口最明顯的變化,大多由原來清澈的水質變化為低透明度和“池塘水變渾濁,水色發生明顯變化”。渾水無藻,溶氧減少。
(3)透明度前期很高的塘口,水中自然生長的沉水植物覆蓋率高,栽種的伊樂草等植物出現“爆塘”、爛根,持續耗氧;或者水草死亡在水底,腐敗,引起底壞、耗氧,使塘口溶氧減少。
(4)水溫升高,水中氮循環速率加快。氨氮和亞硝酸鹽的轉化,在有氧環境,氨氮轉化為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有毒)再轉化為硝酸鹽(無毒氮肥)。
氨氮-亞硝酸鹽-硝酸鹽的轉化過程就是養殖水體中的氮循環,這個轉化過程持續消耗氧氣。當氧氣長期供應不足,則氮循環受阻,極易產生劇毒物質——亞硝酸鹽。
(5)加上塘口水淺,遇上天氣多變,晝夜溫差較大,本身就會死蝦!
(6)密度應激是小龍蝦短時間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小龍蝦投放不規則,密度過大,前期規格小,捕撈量過小,存塘量超標。包括捕撈時地籠里的小龍蝦極易在很短時間內發生死亡都是密度應激造成的。
(7)因小龍蝦領地屬性,相互殘害,出現死亡。
(8)“谷雨、芒種,忙忙種”,農村開田育秧,各種農藥頻繁使用(有些人喜歡沿自己的塘邊噴灑除草劑),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排放水源地,小龍蝦養殖加水后出現蝦無力和死亡。
(9)不了解小龍蝦習性,盲目濫用藥物,使小龍蝦“五月瘟”變成“四月瘟”“月月瘟”。
很多人往往會利用養殖戶急迫的心態,夸大其危害性。
一會兒是弧菌暴發,一會兒是紅水、黑水,一會又是底質較差,還有的甚至不遺余力地給養殖戶解剖小龍蝦,刻意尋找小龍蝦的腸炎(病)等等,真是用心,其實都是圍繞自己的利益來做文章,人為地把“五月瘟”真的變成了小龍蝦的劫難。

2、應對方案:
小龍蝦絕大部分種苗的體內攜帶病毒,通過實驗室PCR分子檢測病毒,確認幾乎是白斑綜合征病毒感染所致。
早期病毒量極低,蝦正常;隨著養殖時間的延長、溫度的上升、水環境的惡化、飼料攝入量的增加以及營養不全面、蝦抵抗力下降,蝦體內病毒大量增殖、水體中病毒病原和致病菌數量迅速增加、病死蝦被攝食致傳播病毒感染加劇,形成暴發病,導致蝦大量死亡。
其實,這些都是人為完全可以控制的,不要用“整”魚病的套路來“整治”小龍蝦。
首先,將塘口水深保持在70~110cm,全塘進行一次解毒,再用一些防應激產品;其次是,有價沒價都要捕撈小龍蝦。
3、注意事項:
(1)嚴禁使用殺蟲劑或消毒劑等有刺激性的產品(包括殺青苔產品)。
(2)嚴禁加入不明來歷的外源水。
(3)不同的實際情況,處理的方法不同,可咨詢行業專家。

(向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