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t799u"></tbody>
  •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中國養殖行業領域專業門戶網站
                當前位置:中國養殖基地 / 養蝦

                中國小龍蝦白斑綜合征的研究進展及防控對策

                編輯:   時間:2018-06-04   瀏覽:
                中國養殖基地 yzjidi.com

                溫周瑞
                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武漢430071

                摘要:綜述了小龍蝦白斑綜合征在中國的流行情況、研究進展,包括在小龍蝦白斑綜合征流行病學、病理學、檢測技術及免疫預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綜合防控對策。
                關鍵詞:小龍蝦;白斑綜合征;進展;對策
                近年來,中國小龍蝦(即克氏原螯蝦)的人工養殖業發展很快,2014年全國養殖產量達到66萬t,湖北省養殖產量39.3萬t,約占全國小龍蝦養殖產量的60%。2015年湖北省稻田養蝦面積18.65萬hm2,池塘養殖面積6.79萬hm2,各類水體養殖小龍蝦總面積超過26.67萬hm2,小龍蝦產量43.3萬t,同比增加10.2%;湖北省小龍蝦養殖、加工、流通、餐飲綜合產值603.1億元,同比增幅達23.79%。
                隨著小龍蝦養殖業快速發展,養殖規模迅猛擴大,苗種與產品流通空間拓展,養殖過程中小龍蝦疾病的危害日益嚴重,特別是白斑綜合征時有發生,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威脅著小龍蝦養殖業健康持續發展。本文旨在對當前中國小龍蝦白斑綜合征的發生流行情況及其研究進展進行全面分析,并對防治措施進行探討。
                1白斑綜合征概述
                白斑綜合征(WSD)俗稱白斑病,是由白斑綜合征病毒(WSSV)引起的嚴重傳染性疾病,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嚴重威脅著全世界對蝦的養殖安全。白斑綜合征病毒屬線頭病毒科白斑病毒屬。白斑綜合征的特點是發病急、死亡率高,死亡速度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亞太地區水產養殖發展網絡中心(NACA)將其列為強制通報的疫病。2008年被農業部定為一類疫病。
                2小龍蝦白斑綜合征在中國的流行情況
                小龍蝦在中國的人工養殖歷史不長,養殖初期由于集約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幾乎未見發病,最近幾年小龍蝦的疾病逐漸增多,小龍蝦白斑綜合征在部分省份開始流行。最早于2006年5月在浙江省舟山市發生,2007年5月江蘇省首次在省內發現養殖小龍蝦發生白斑綜合征,2008年江蘇省白斑綜合征發病面積近6667hm2,占整個養殖面積的20%。2008年5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湖北檢測到白斑綜合征病毒。2009年5月安徽省某養殖場發現。現在已成為威脅小龍蝦產業健康發展的一種主要病害。
                3小龍蝦白斑綜合征的研究進展
                中國學者開展小龍蝦白斑綜合征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魏靜等用小龍蝦作為動物模型培養增殖白斑綜合征病毒(WSSV)。隨后關于WSSV在小龍蝦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WSSV在小龍蝦體內增殖和感染的特性,研究將其用于對蝦病毒增殖、藥物篩選和免疫反應等方面的實驗動物模型等。最近關于小龍蝦白斑綜合征的研究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3.1流行病學的研究
                3.1.1病原的確定王忠發等對浙江省舟山市一口小龍蝦養殖池的發病小龍蝦進行實驗室病原學檢測與病原回歸健康小龍蝦,證實引起蝦病暴發的病原體為對蝦白斑綜合征病毒(WSSV)。丁正峰等對揚州邵伯湖、淮安白馬湖、南京祿口、盱眙等地的發病小龍蝦采集了100余只樣品,從患病小龍蝦體內檢測出大量WSSV,并證明該病毒即為引起小龍蝦病害的病原。2008年長江水產研究所魚病研究室首次在湖北荊州養殖小龍蝦中檢出對蝦白斑綜合征病毒。張叔勇等在湖北省境內的養殖小龍蝦的樣品中也分離到WSSV。陳昌福等證明患病小龍蝦組織中存在致病性病毒和細菌。潘子豪等證實安徽某地養殖的小龍蝦近年暴發的疫病病原為WSSV。洪徐鵬對取自南京市農貿市場,產地分別為南京市六合區的養殖池塘、江蘇高淳縣的石臼湖和固城湖、江蘇丹陽市的長江水域以及江西鄱陽湖的小龍蝦樣本(平均體重20g),經過PCR檢測后發現,江西鄱陽湖、江蘇高淳縣的石臼湖和固城湖的小龍蝦不攜帶WSSV,其余各采樣組均不同程度攜帶WSSV。
                3.1.2發病癥狀小龍蝦白斑綜合征的癥狀主要有以下幾點:①病蝦活力低下,附肢無力,無法支撐身體,應激能力較弱,大多分布于池塘邊;②病蝦體色較健康蝦灰暗,無光澤,部分蝦頭胸甲處有黃白色斑點;③蝦體解剖后可見頭胸甲內側有一層薄膜,疑是蛻殼困難;胃腸道空而無食或充滿水,部分病蝦有黑腮癥狀;④部分蝦尾部肌肉發紅或者呈現白濁樣;⑤死亡過程是先死大規格蝦,再死中規格蝦,最后小規格蝦也陸續死亡;⑥解剖后可見患病蝦肝胰臟腫大,其顏色較正常蝦深,部分患病蝦的肝胰臟有壞死現象,腸道的顏色有明顯分節的現象;⑦血淋巴不易凝固,頭胸甲易剝離。死亡率為30%~50%。
                3.1.3流行季節小龍蝦白斑綜合征發病季節一般在3月底至7月。江蘇省2008年監測到的最早發病塘口為4月16日,較2007年提前近一個月。朱建中等研究表明,接種WSSV的螯蝦,22~25℃時,一般于2~7d內死亡;30~32℃時,平均死亡時間2~6d;15~19℃時,平均2~10d內死亡;8~10℃時,平均死亡時間3~13d。試驗結果顯示,較高的溫度季節感染強度較大。
                3.1.4感染途徑潘子豪等認為冷凍餌料魚是導致小龍蝦感染WSSV并暴發流行的原因之一。因為小龍蝦養殖有的使用冷凍海水飼料魚,混雜海蝦等甲殼類,促進了WSSV向內陸地區的“遷移”。養殖水體的排放或者實驗室垃圾處理不善導致帶有WSSV的病蝦或寄主進入長江,從而被長江中的小龍蝦攝食導致感染WSSV。內地從沿海地區引進小龍蝦、南美白對蝦等苗種也增加了引進白斑綜合征病毒的風險。
                試驗表明,注射和口服均能使小龍蝦感染發病,而浸泡方式不能使小龍蝦發病。在水體中,WSSV可能不以離體傳播為主要方式,病毒以存在于組織內的形式,通過食物鏈來完成從一個宿主到另一個宿主的傳播。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應認真處理好發病死亡的蝦,如在遠離養殖塘處掩埋等,以杜絕病毒的進一步擴散。
                3.2有關病理學研究
                人工感染試驗表明,被感染的小龍蝦胃、鰓等的上皮組織以及結締組織的細胞核明顯腫大和嗜伊紅染色;電鏡觀察發現胃部、鰓部組織的細胞核內有大量的桿狀病毒樣病毒粒子。在受感染瀕死螯蝦的胃、中腸和循環血淋巴中觀察到大量病毒粒子;在肝胰腺組織的細胞中觀察到少量病毒粒子。感染WSSV后螯蝦血細胞密度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至感染后第6天血細胞密度僅為對照組的21.3%;被感染血細胞內的病毒量始終呈上升趨勢,達到最高感染率時螯蝦處于瀕死狀態。黃樺等的試驗結果顯示,受感染的小龍蝦體內病毒含量與其死亡呈正相關;健康的小龍蝦和感染病毒的小龍蝦體內的ATPase活性分別為7.337U/mgprot和4.212U/mgprot,有極顯著的差異。小蝦對WSSV敏感性比較高,感染后易死亡;中等蝦對WSSV敏感性比小蝦低,感染后不易死亡;大蝦對WSSV敏感性最低,感染后最不易死亡。
                3.3WSSV檢測技術
                在養殖生產中,快速準確地檢測出白斑綜合征病毒,對正確診斷、科學防治至關重要。不少學者開展了WSSV檢測技術研究。徐進等對傳統對蝦白斑綜合征病毒的PCR檢測方法中的病毒模板DNA的提取方法加以改進,建立了一種快速檢測小龍蝦WSSV的PCR方法。王軼南等應用抗WSSV的混合單克隆抗體標記螯蝦血細胞內的病毒,進而通過流式細胞術對血細胞的病毒感染強度進行了初步定量分析,其結果對闡明WSSV在螯蝦血細胞內的增殖規律及進一步研究WSSV的感染機制奠定了基礎。李文杰等建立的巢式PCR方法適宜于WSSV的檢測,特別是對小龍蝦感染早期和中期的檢測,同時該方法可以應用于小龍蝦親本、苗種的檢測篩選,以及在小龍蝦養殖過程中的WSSV動態監測。環介導等溫擴增(LAMP)法可以快速、靈敏、特異性地檢測小龍蝦WSSV,其靈敏度與巢式PCR相比,高出約500倍,且不需要專用的PCR儀,是檢測WSSV的一種理想方法。張玲等利用建立的WSSV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檢測感染了WSSV后小龍蝦組織內病毒數量的時序動態變化。
                3.4免疫預防研究
                有些學者進行了有關小龍蝦白斑綜合征免疫研究。袁軍法等利用原核表達的對蝦白斑綜合征病毒結構蛋白VP28口服免疫小龍蝦,結果表明VP28能有效激起機體的免疫反應。用家蠶-桿狀病毒表達系統在蠶蛹體內表達的重組病毒囊膜蛋白rVp28制成的疫苗口服免疫小龍蝦,觀察了其對白斑綜合征病毒人工感染的保護作用。結果表明,重組囊膜蛋白rVp28免疫后,對口服感染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對注射感染有一定的保護作用。Jha等認為用在酵母細胞中表達的病毒囊膜蛋白VP19與VP28重組蛋白制成的疫苗對小龍蝦免疫預防白斑綜合征是可行的。也有人嘗試利用中草藥提高小龍蝦的免疫力。郝忱等在基礎日糧中添加中草藥復合添加劑(0.3%大黃+0.3%淫羊藿+0.2%黃芪+0.2%板藍根)可以促進小龍蝦的生長,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力以及抵抗白斑病綜合征病毒的能力。洪徐鵬等發現,添加0.8%的黃芪多糖可提高小龍蝦26.67%的存活率,對提高小龍蝦抗WSSV感染有很好的效果。
                4防控對策
                隨著小龍蝦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未來幾年小龍蝦養殖產量將繼續上升。因此小龍蝦白斑綜合征的防控工作十分重要。2014年農業部辦公廳就小龍蝦白斑綜合征防控下發文件,2015年開始把湖北省等內陸省份小龍蝦白斑綜合征納入國家水生動物疫病監測計劃。為全面做好小龍蝦白斑綜合征防控工作,提出以下對策。
                4.1深化小龍蝦白斑綜合征的研究
                在短短的10幾年間,小龍蝦從一個基本未開發利用的野生種,迅速發展成年產量數十萬噸的養殖對象。因環境脅迫變大,流通頻繁,受病原威脅加大,種質退化等因素,導致小龍蝦養殖過程中發生白斑綜合征。迄今對小龍蝦白斑綜合征的研究十分薄弱,亟需開展小龍蝦白斑綜合征病原學、流行病學、快速檢測診斷和防治技術研究。
                4.2加強疫病監測報告
                加強小龍蝦白斑綜合征監測,及時全面掌握發病情況,一旦發現疫情,按照《動物防疫法》規定的疫病報告制度報告。利用省級水生動物疫病監控中心和縣級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建設全省的小龍蝦病害預警體系和防控網絡。
                4.3實施苗種產地檢疫制度
                苗種帶毒是WSSV蔓延的重要原因。嚴控疫區苗種流出,嚴格實施苗種產地檢疫,建立引種的檢疫隔離區,試點建立無白斑綜合癥苗種場。對苗種場、良種場實施防疫條件審核、苗種生產許可管理制度。根據水域和流域的自然隔離情況劃區,并實施劃區管理。
                4.4積極開展技術服務
                水產科研和技術推廣機構加強對養殖生產者的指導和技術培訓,指導他們嚴格按照相關養殖技術規范組織開展生產。
                4.5強化養殖生產管理
                推廣健康養殖技術,加強水源管理,防止水源帶毒;選擇健康無病毒苗種,把好苗種質量關;控制合理養殖密度,調控好水質,保持良好的養殖生態環境;使用優質飼料,減少養殖自身污染;捕撈成蝦時,要盡量小心操作減少人為干擾,避免留塘蝦產生應激反應。
                4.6嚴格控制疫病擴散
                發現并確定疫情后,要采取緊急的強制控制、撲滅等措施,并及時發出通報,嚴控疫區小龍蝦流出。及時撈出病死蝦,避免因小龍蝦自相殘食引起病原迅速擴散;對病死蝦要采取焚毀、掩埋、高溫等方法進行無害化處理;對發病池塘水體、接觸疫病水體的工具、器皿等其他物品必須消毒殺菌處理,發病池塘水體未經處理嚴禁排放,切斷病原傳播途徑。

              1. <tbody id="t799u"></tbody>
              2.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3.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粉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