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田養殖小龍蝦是利用冬季空閑低洼冷浸田,在秋季水稻收割后投放種蝦或蝦苗養殖,在第二年水稻種植前起捕出售。這種養殖方法充分利用水稻秸稈等天然餌料,降低養殖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了養殖戶的綜合效益。目前稻田養蝦的畝產在200斤左右,畝效益2000~3000元,部分稻田每畝龍蝦收入近萬元,而且投資低,每畝投資一般在1000元以內(不算新塘開挖費用)。但是,在近幾年稻田養蝦的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下面將秋季稻田開挖和早期管理中的常見問題與大家分享。
一、池塘準備
新養殖戶一般沒有相應的養殖經驗,在開挖稻田的過程中比較隨意,溝寬有大有小,深淺不一。環溝過小的池塘穩定性差,產量低,長期投入成本會無形之中高于較大溝的池塘。
1、稻田開挖
一般建議環溝溝寬3~5米,溝深1~1.5米,提前留好機耕道,方便農機下田。池塘做“子埂”,既方便龍蝦掘洞產卵越冬,前期又能適當隔水,防止溝中水質惡化過快。

環溝過窄、過淺,對前期種蝦存活率及前期小苗生長不利,影響最終產量

溝寬、溝深,有利前期穩定水質,更有利于提高前期存活率



標準池塘結構
2、泡塘解毒
新開塘口挖好后及時灌水泡田,以水位沒過“子埂”為標準,并每畝使用20~30斤生石灰外潑,解除部分農藥殘留。泡塘一周左右換水,使用“碧水安(加強型)”解毒后,再準備投放蝦種(每畝50斤)或蝦苗(80~100斤)。

泡塘
3、試水
新塘口投放種蝦成活率較高,但是在投蝦后一周左右容易出現大量死亡,死亡率都在50%以上,發病率40%左右。所以新開挖塘口在大量放種前一定要先少量投放一批種蝦試水,一周后沒有明顯死亡的池塘就可以大量投放種苗,如果在一周左右出現大量死亡情況,需重復解毒步驟。

水質不良,藥物殘留引起種蝦慢性中毒死亡
二、放種(苗)
新塘種蝦存活率低是對早期養殖影響最大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投放苗種后5~7天開始死亡,死亡蝦多打殃趴邊,掘洞的蝦死在洞口及洞內,死亡率一般都在50%以上,種蝦全部死亡也較常見。
存活率低常見原因:
1、水稻種植時殺蟲除草農藥殘留過高,造成龍蝦急性或慢性中毒;
2、河水水質差,污染嚴重;
3、上水后稻草腐爛水質差;
4、溝小水位淺,不穩定,早晚溫差變化大;
5、放苗方法不正確和放苗時天氣不穩定;
6、放苗后不投喂,營養缺乏,種蝦體質下降;
7、苗種質量差;
8、外地苗長途運輸。
提高種蝦存活率的方法:
1、少用或不用毒性大殘留時間長的藥物;
2、水源條件差的地方進水后及時解毒,防止因水體毒素導致的慢性或急性中毒;
3、稻田秸稈過多引起水體發紅發黑,及時解毒調水;
4、9、10月份早晚溫差較大,懷卵種蝦體質弱容易產生應激反應,在池塘管理上需注意:a.適當加大溝寬溝深,增大水體面積,防止早晚水溫變化過大;b.放種時投放在溝中深水位置,水溫較穩定;c.選擇晴好天氣的早上或傍晚放苗;d.外地苗種下種后及時使用抗應激藥物,增強種蝦體質。
5、池塘本身溝中的自然餌料并不能長時間滿足所有種蝦的營養需求,所以在放種后及時投喂,給種蝦補充營養,增強抗應激能力。
6、外地購進的種蝦因長途運輸鰓中水分流失,不要直接投放。先在塘邊用塘中水浸泡吐水2~3次,讓其適應水體環境后再投放到環溝中。
三、水紅、水黑
稻田上水后水體發紅發黑主要是稻田秸稈大量腐爛所導致。
解決方法如下:
1、稻田不要在田中留過多的秸稈及碎草,適當撈出部分碎草,減輕池塘污染;
2、水源條件好的地方可適當換水;
3、適當肥水、補菌,“肥水肽Ⅱ+三環活力源”全面穩定水質,利用水體藻類和有益菌分解池塘腐爛物質;
4、用“碧水安(加強型)”及時解毒,防止腐爛稻草產生的有毒物質影響小龍蝦生長。

腐爛稻草導致的水黑
四、青苔頻發
養殖小龍蝦的池塘大多因水位淺,水體透明度大,在冬季及早春階段很容易大量暴發青苔,影響龍蝦攝食和生長。
解決方法:
1、加深水位,深水位水體穩定,藻類更容易存活,降低池塘透明度,減少青苔暴發;
2、適當肥水,培養藻類,降低池塘透明度,防止青苔大量暴發。

早期水淺青苔多
新塘一定要做好池塘準備工作后再放苗,不可盲目的急著投放苗種,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同時維護好池塘環境,提高小龍蝦的成活率,促進小龍蝦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