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
一、生產用水的處理系統管理

(圖1-1)
海水需要經過8道系統處理后,才能進入車間作為生產用水。是一套投入資金投資成本較高的生產系統。(如圖下)

(圖1-2)
氯制劑處理育苗用水的步驟:
處理目的:殺死細菌、病毒、真菌、原生動物及浮游動植物等生物。
使用劑量:含有效氯10ppm的粉劑、液體或片狀消毒劑。
粉劑—次氯酸鈣(60-70%)15g/m³
液體—次氯酸鈉(8-10%)100ml/m³
片狀—三氯異氰尿酸(>90%)10-11g/m³
使用含有效氯10ppm消毒:將海水從沉淀池調到氯處理池,加入氯制劑曝氣混合30--60分鐘,之后開始停氣36小時以上。處理水使用前檢測是否有余氯,有殘留的余氯可用硫代硫酸鈉中和。

(圖1-3)
蛋白分離器:工作原理利用高速水流的強化渦流作用,使氣/水充分混合,并在水中產生大量的細小氣泡,由于氣泡表面張力的作用,使水中的重金屬、蛋白質、纖維、殘餌及糞便的細小顆粒和粘液等有機質吸附于氣泡表面,泡沫分離器再利用氣、水比重之差,將帶有污物的氣泡浮選分離,從而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精密過濾器:工作原理當水經過過濾網的時候,水中的懸浮物、顆粒物會被濾網直接攔截,從而達到了改善水質,降低水濁度,防止預處理中未能完全去除或新產生的懸浮顆粒進入生產用水系統,有效的控制微生物菌群、抑制水垢的長生及預防管道設備的腐蝕,去除水中大量有害物質的效果。
活性炭缸(筒):工作原理利用其內部大量的孔隙吸附水中的重金屬、氯氣、色素和異味等等。活性炭屬于物理過濾的材料,基本上不具備生化過濾的功能,在使用上放到濾棉后面,不要散放,可以用80目網包裝后再放入炭缸(筒),避免散落。
紫外線滅菌器:工作原理當紫外線照耀到微生物時,具殺破壞細菌、病毒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的分子結構,造成生長性細胞死亡和再生性細胞死亡。便發作能量的傳遞和堆集,堆集成果形成微生物的滅亡,然后到達消毒的意圖。
二、親蝦培育的日常管理

(圖2-1-1)
幼體的生產流程:早上8點開始清潔親蝦池(換水、吸污)清潔工作,以及挑選性腺成熟的母蝦轉移到公蝦池自由交配;下午或晚上挑選已交配受精的母蝦轉移到產卵池等待產卵,一般產卵時間在上半夜,母蝦在產卵池產卵后將其轉移到母蝦池暫養再待生產;受精卵在孵化期間,工人每隔半個小時推卵一次,避免受精卵沉淀在池底,直接影響到孵化率;次日早晨收集受精卵清洗、消毒轉移到孵化池進行孵化;次日中午受精卵已孵化成無節幼體,次日下午收集幼體,抽取樣品點數,最后打包裝運輸到蝦苗孵化場。(如圖下)

(圖2-1-2)一代親蝦(圖為母蝦)

(圖2-1-3)性腺成熟的母蝦、自由交配受精的母蝦和正在產卵的母蝦

(圖2-1-4)發育和不發育的受精卵

(圖2-1-5)幼體分裝、包裝和運輸
三、蝦苗的培育管理
(一)、幼體到蝦苗的變態過程

(圖3-1-1)
無節幼體(N)由受精卵變態而成,分為6個變態階段,然后再進入下一個變態階段。N階段不攝食餌料,以受精卵內帶有的營養為能量消耗。通常會在N6變態成Z1的時候投入單孢藻、菌類作為Z1的開口攝食餌料。

(圖3-1-2)
蚤狀幼體(Z)由N6變態而成,分為3個變態階段,然后進入下一個變態階段。Z階段主要以攝食單孢藻、豐年蟲、人工配合餌料(飼料、營養、菌類、調水劑等)。

(圖3-1-3)
糠蝦(M)由Z3變態而成,分為3個變態階段,然后進入下一個變態階段。M階段主要以攝食豐年蟲、撓足類、人工配合餌料(飼料、營養、菌類、調水劑等)。

(圖3-1-4)
仔蝦(P)由M3變態而成,變態為P后,一天升晉一個階段(一個P),一般在P第5天(P5)為小苗規格,第8天(P8)或以上為大苗規格或標粗規格。仔蝦階段以攝食豐年蟲、撓足類、人工配合餌料(飼料、營養、菌類、調水劑等)。
(二)、育苗的生產管理
生產前的準備工作:每生產完一批蝦苗后,車間和育苗池需要徹底的清洗干凈,并晾曬車間和育苗池,利用紫外光線殺死殘留在車間和育苗池里的致病菌。車間、育苗池在生產進水前要徹底的消毒后方可進水生產,車間的用水需要經過水處理系統處理后再進入車間作為生產用水。育苗用水在使用氯處理過程中所產生的余氯,可用硫代硫酸鈉中和殘留的余氯或曝氣揮發。在育苗池加好水后,加入EDTA5-20ppm中和重金屬,并使用小蘇打調節水中總堿度,以及將溫度和PH值控制到適合的范圍內。
育苗池的檢測工作:投放幼體之前,使用培養皿檢測弧菌,黃菌菌落數為<10,綠菌菌落數為0。如果發現菌落數超標,需要重新消毒進水。
氣管的消毒:每生產完一批蝦苗后,氣管都要及時清洗干凈,使用前再次清洗和消毒(10%的鹽酸、50ppm氯制劑、200ppm甲醛、200ppm碘液等),消毒侵泡12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再用清水沖洗干凈晾干或安裝準備生產。
供氣量的控制:幼體在不同階段所需要的供氣量大小都不一樣,由幼體變態的階段決定調控供氣的量,要求投喂到育苗池中的餌料保持懸浮狀態在水中被攝食,不讓其沉淀積壓在池底形成有害物質。
餌料的投喂:使用經過消毒的豐年蟲、撓足類或人工配合餌料,投料前、后觀察蝦苗的攝食情況是否正常和水質是否存在變化。
水質的調控:育苗過程中可根據在不同階段和育苗池中的水質情況來控制加水或換水,N以加水或藻類為主,M、P階段可以排換10%~40%的換水量,ph值保持在8.2~8.4,總堿度保持在150mg/L±30mg/L,氨氮<0.1mg/L,鹽度在換水過程中逐漸淡化到12格(18-20‰)。(如圖3-1-1)
水質的檢測:要求每天檢測一次育苗池中的弧菌的含量,在育苗過程中換池抽檢病毒,確保在生產中不攜帶病菌。

(圖3-1-1)
(二)、益生菌在育苗中的用途
育苗過程中使用益生菌可降低氨氮、亞硝酸鹽、硫化物等有害物質的沉積或殘留,并降低弧菌的菌落數,與其產生競爭生存的模式。
細菌是不產生抗藥性的,通過產生益生菌的繁殖與病菌形成競爭關系,能夠減少氨氮、亞硝酸鹽、硫化物的含量,減少廢物的排放和有效的控制熒光弧菌的繁殖,同時可增強腸胃的消化功能及機體的免疫力。益生菌需要經過篩選符合生產使用的菌種,育苗中常使用到的菌種有:芽孢桿菌、光合細菌、乳酸桿菌、消化細菌、亞硝化細菌、酶和酵母等。益生菌禁止與抗生素或消毒劑一起使用。
使用抗生素處理育苗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有一定的藥物殘留,并且處理過的問題不完全徹底,稍有調控不到位的情況,隨時會有復發或爆發的可能性,并復發或爆發的后果更嚴重,將無法預防和控制。

(圖3-2-1)使用益生菌培育的健康蝦苗
四、質量的監控管理
蝦苗的質檢包括水質檢測、病毒檢測、弧菌檢測。
①水質檢測:日常檢測包括測pH值、氨氮、亞硝酸鹽、硫化物(硫化氫)、溶解氧(DO)、生物耗氧量(BOD)、化學耗氧量(COD)、水溫、鹽度、總硬度、總堿度等。
②病毒檢測:對蝦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病毒、對蝦桃拉病毒、對蝦白斑綜合癥病毒等。
③弧菌檢測:綠弧菌(副溶血弧菌、河流弧菌、惡臭單胞藻弧菌等)、黃弧菌(溶藻弧菌、霍亂弧菌、哈為弧菌、鰻弧菌等)。
作者:蝦佬
微信號:weixin138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