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4月,海南正強公司總經理羅研華、技術部鄭德州、羅業興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研究所專注于環境脅迫、免疫研究的冼健安博士、及專注于水生態調控研究的朱為菊博士等人到海南東線水產養殖一線采集養殖水樣及周邊水源水樣調研分析。
一、做好水源處理,提前降解水中毒素。
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因此要清楚了解準備引進的養殖水源情況,有些水源可以直接用于養殖,有些水源需經過處理后才可用于養殖,而有些水源根本就不適合養殖。
對于受污染的水源,一定要做好解毒及修復水生態的處理措施:
①養殖前使用魚蝦衛安等強氧化性消毒劑徹底消毒,經沉淀后,再用水毒凈+速安等絡合劑絡合水中的有毒物質和消毒劑殘留。
②解毒后用益生健、活菌王等微生物制劑和氨基酸活藻素、藻動力等水體營養劑恢復原水體的微生態平衡,通過菌藻的作用,提高池塘水體自凈能力和轉化池中殘留的亞硝酸鹽、組胺、亞硝胺、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為養殖動物提供無毒的、舒適的棲息環境。
二、養殖全程要注意防治魚蝦慢性中毒現象。
養殖過程中定期潑灑水毒凈、高穩C和應激寧等解毒產品,緩解或消除養殖動物慢性中毒現象,增強養殖動物活力。尤其在水惡變和進水后,更需要及時、適度降解水中毒素。
三、做好強氧降解措施。
隨著池塘養殖期和有機質的日益增加,生物耗氧量和有機物分解耗氧量的增加,造成水體缺氧及底部的氧化還原電位下降。當底部的氧化還原電位下降到一定值時,則導致生態自凈能力和解毒能力下降,并產生有毒物質。所以日常養殖管理過程中,要堅持用福地安、爽水靈、魚蝦衛安等強氧化劑來氧化有毒物質,保持較高的氧化還原電位,提高水體的自凈力和生態解毒能力。
四、定期活化水質,穩定藻相,預防倒藻。
養殖水質的穩定,有賴于水體藻相、菌相的平衡。藻相、菌相的種群變化,以及數量的大起大落,都會引起大量死藻、死菌,而死藻和死菌在降解中會產生大量的有機污染物,水體溶解氧也會急劇下降,導致水體自凈能力降低。
當水體有機質過多,溶解氧低時,分解產物呈有毒的吲哚、亞硝酸鹽、硫化氫等形式存在,致使魚蝦中毒。
因此,養殖管理過程中應定期用益生健+黑霸等來穩定藻相,保持藻類活力,在藻相和菌相的種群結構和數量上保持良性的動態平衡,維持水生態良性循環和水質指標的穩定。

有機質太多造成的蝦苗中毒,蝦苗肝發黃。
五、消除產毒的根源,堅持變廢為寶的養底思路。
池底是池塘水體中有毒物質濃度最高的水層,有機物分解產生的毒素、微生物毒素,甚至藻類毒素都與底質有關。因此,處理池塘有毒物質的關鍵之一就是養底。土塘模式建議定期施用養底王來分解底有機污染物,消除產毒和病原菌繁殖的根源,保持水底持續健康;地膜池或水泥池則使用福地安或黑金神改底養底。
六、及時發現并處理藍藻、裸藻、甲藻、三毛金藻等有毒藻類和弧菌有害微生物,消除隱患。
當池塘出現有害藻類的初期,可用爽水靈抑制有害藻類進一步生長;再用益生健來優化菌相和藻相的種群結構,以達到預防有害藻類過度繁殖的目的。此外,要定期用TCBS培養弧菌,監控弧菌的數量,當綠弧菌數量超過300個/ml水時,及時用魚蝦衛安+魚蝦衛士來速降弧菌的數量,而平時也可使用噬菌皇來抑制弧菌的數量上升,避免弧菌成為優勢種群并產生毒素毒害魚蝦。

有害藻類產生藻毒造成的蝦苗中毒現象,蝦苗出現肝黃化、白化現象,個別蝦體發綠。
七、提高水體的硬度和堿度。
用美之源+速安提高水體硬度堿度,從而降低重金屬離子的毒性,穩定pH,使之不增強有毒有害物質的毒性。
八、慎用刺激性強、副作用大的消毒藥。
養殖過程中應慎用刺激性大、副作用大的消毒藥、殺蟲藥,建議使用魚蝦衛士+魚蝦衛安來強肝抑菌;而且不要依賴內服抗生素預防疾病,避免在消毒殺蟲的同時,破壞水體生態環境,使水體的自凈能力下降,解毒能力減弱。
九、強肝護肝,提高對蝦對環境的抵抗力。
肝臟是動物解毒的中心,基本上體內的有毒物質都經過肝腎來解毒,肝功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動物的解毒能力。反過來水中的有毒物質首先損傷的肝臟。所以必須定期使用護肝產品,長期輪流使用魚蝦力士、多維和保肝促長素拌料投喂,保護肝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