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到目前為止,就當期冬棚總體表現而言,吃料速度確實稍遜上一期的表現,但又沒有說的那么糟糕。從我們一線同事所了解具體情況綜合分析之后來看,造成如此慢料主要有以后4種因素。首先是蝦苗,今年的苗種已經大不如前,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了,由于攜帶IHHNV或EHP的蝦苗,或者呋喃唑酮等抗生素嚴重超標的,都會導致長得慢、長不大(到了中蝦就很難長得起),大小不均等現象,由于下苗之后已經無法改變,這里不必詳細。其次是飼料,飼料還是飼料,由于過去5年的人工、原料、物流等成本的急速上升,但現在的飼料品質已經無法與5年前的相比較了,有誰能夠否認這個事實嗎?如果說不是,為何換成3520下去就馬上快了呢?甚至拌十斤八斤下去都明顯加快!第三是天氣。就同期而言,感覺當期的雨水是更多一些,而且頻繁一些,但實際有沒有增多、增多了多少,暫時還沒氣象數據出來。但無論如何,對于天氣,我們都只能去適應,順天而行,而不是怨天怨地。以上三種,只有飼料是可以在養殖過程中調整的,其它的只能是因地制宜。

還有很多的慢料現象,是人為管理造成的,主要是一些錯誤的動作、錯誤的判斷所導致,比如說:
1、前期投喂量嚴重不足,造成大小不勻,有足夠養殖經驗的人都清楚,大小不均的蝦,吃料都是“有限公司”的。如果長期攝食死藻、雜質等,會嚴重破壞蝦體的消化系統,進一步導致吃料量下降甚至發病。這類情況可以通過適時調整喂料量、內服3合1套餐(拌喂強誘食3520)、改良水體底質環境來改變。
2、底質敗壞,纖毛蟲滋生。
3、完全地、盲目地依靠料罾看吃料速度。料罾全稱是吃料觀察罾,它能沿用至今,當然有它合理的地方,如果完全依靠它來決定喂料量,那是非常盲目的,這也是沒有自主判斷力的表現。最近三年來,有越來越多沒有發生過病害的塘出現沒蝦上罾吃料的現象,遇到過的養殖戶,絕對會有同感!沒有遇到過或者遇到了自己還不知道的養殖戶,聽到這個說法的反應就是:怎么可能!有蝦怎么不上罾料??對,它就真的是不上罾吃,至于為什么?無法一一解釋。但我們認為看蝦是否吃料、吃多少料、吃料速度應該全面綜合地看,除了看參考意義最低的料罾時間之外,還有更多的現象需要更加關注:
A、定時定點撈料。在料路某處,插根足子,在這個位置稍微灑多些料,在喂完2個或3個小時之內可以去撈下底,只要沒料了,可以說明蝦是吃完了,至于是否加料因人因塘而異,這比看罾準多了。

B、看料罾的干凈程度。眾所周知,吃料慢的塘,料罾都是很臟的,表現為多有機質和粘稠物累積,反之,吃料快的多蝦上罾吃的,料罾都是非常干凈的。如果看到吃料時間與這個規律不符,說明料罾這個時間不值得借鑒了。


C、是否容易肥水。暫且不論肥水的高大上標準,就依養殖戶的感覺就好,主要是對比以往的經驗。容易自動肥起來的,吃料一般都是慢了甚至已經發病;肥起來之后容易掉肥(3天內),但同時氨氮或亞鹽是穩定的,那吃料是快了的;完全肥不起來,說明嚴重地不夠料或者水體完全沒有了藻種,氧份也極差,這個需要具體分析;肥起來之后能保持得較好,說明喂料量適中。利用這個來判斷,需要極豐富的養殖經驗。
D、喂料前后的水體表現變化。在吃料正常或較快的時候,喂料之前料路上的水體會更混濁,喂完料之后會恢復正常,其它地方變化不明顯;吃料真的慢或不吃料的時候,水體一般無明顯變化。這個也需要足夠的養殖經驗來判斷。
E、解剖鏡檢。看看蝦的胃里面到底是料還是死藻或雜質。

到底是快是慢,大家可以各自對照,快也好,慢也罷,切勿因為自己的誤判導致不必要的損失。祝君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