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飼料銷售業務中,業務員在和那些蛋白高但售價低的飼料品牌競爭時,都會著重引導客戶看飼料的賴氨酸含量,同樣品類的飼料蛋白含量高但賴氨酸含量低的,業務員都會說,這種料的低效蛋白比例高(甚至存在添加無效蛋白的可能)!
有網友會問了: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
蝦飼料配方原料里面,植物性原料總占比高達60%以上,其中豆粕占比約25%(豆粕賴氨酸含量約2.68%)、面粉占比約25%(面粉賴氨酸含量約0.3%)、玉米蛋白粉占比約5%(玉米賴氨酸含量約0.26%)、花生麩占比約5%(花生麩賴氨酸含量約1.4%),整體上看,蝦飼料植物性原料占比高,但賴氨酸含量很低;而動物性蛋白魚粉在蝦料配方中占比約25%,但是魚粉賴氨酸含量高達4.72%左右(氨基酸含量數據來自《中國飼料成分及營養價值表(2015年第26版)》)。
賴氨酸在飼料生產中一般不作為單體添加劑額外添加,因此賴氨酸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蝦飼料中魚粉等優質蛋白的含量和質量水平。
飼料廠怎樣判別魚粉原料是否摻假?其中一種判斷方法原理類似:通過檢查魚粉中氨基酸含量,然后看總氨基酸含量和粗蛋白含量的比例,如果氨基酸比例偏低超過了一定的數值,那么就可以判斷為添加了低效、甚至無效的“假蛋白”。
或許,又有網友會問了:會不會這期的《蝦工蝦聊》爆料后,又有廠家會專門添加賴氨酸來應付?
這個嘛,添加單一的賴氨酸要很高成本的……
而且額外添加單一的賴氨酸,對提高整體的飼料營養水平沒有多大的幫助!在營養學界,有一個著名的理論:
氨基酸組合效應:組成動物體內蛋白的多種必需氨基酸,只要有一種含量不足,其他多種氨基酸就無法合成蛋白質。當缺一不可時,“一”就是一切。
這是不是看起來很眼熟?有點像“木桶理論”:一個水桶能裝多少水,不是取決于最長的木板,完全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飼料中各種氨基酸的數量和比例要符合動物生理需要,而不是越多越好,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氨基酸平衡”。
所以為了應付檢測添加單一賴氨酸這種提升不了養殖效果但成本超高的“笨方法”估計沒多少人會干!
可能還有網友會問:為什么是“賴氨酸”?標簽上為什么只標賴氨酸含量而不是標示其它的氨基酸含量?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弄清楚兩個概念:
必需氨基酸指的是動物體內不能合成,需要從外界獲得的氨基酸;
限制氨基酸是指飼料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與動物所需的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由于這些氨基酸的不足,限制了動物對其他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利用。也就是說必需氨基酸包括了限制氨基酸。其中比值最低的稱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而賴氨酸是蝦飼料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因此賴氨酸上榜就當仁不讓了……
最后,或許還有較真的網友會問了:如果飼料價格比不過競爭對手,那就引導客戶看蛋白,蛋白含量還比不過,那就引導客戶看氨基酸,那氨基酸含量還比不過怎么辦?
氨基酸含量還比不過,那只能引導看養殖效果了,如果養殖效果還比不過,那就只能跪著讓他賺錢了!您如果是經銷商或養殖戶,那就趕緊轉料跟著他賺錢唄;如果您是業務員,那就趕緊投靠這個價錢便宜,蛋白又高、賴氨酸含量又高,養殖效果還好的廠唄……但這種類似閹雞又肥又輕稱的事我也想遇到啊!求介紹……
1.來源:農財寶典水產版;
2.作者:蝦工;
3.農財寶典水產版微信號:ncbd0000。
網友“忽見清輝”留言:最好的蛋白來源于深海,鯡魚不及鱈魚(深海魚,產量變小),如果蝦料中的蛋白真的局限于深海魚,在量變時(魚不夠用),必然質變(蝦料從稀釋的魚蛋白中制作出來)。即使蝦料多么的變化,餓不死蝦已萬幸。這怪誰,怪過度捕撈也沒有用,因為深海魚還沒形成養殖規模而已
網友“蝦醫生”留言:我看,要飼料好,還必需定個(氨基酸標準),只有平衡的氨基酸才能更好的吸收!現在很多廠,連賴氨酸都不敢標了,直接標(精氨酸),花生麩中精氨酸很高,蛋白又45%,很容易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