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去年年初嘗試在淡水池塘參照高位池硬件養蝦,至今4造全部成功,白水塘畝產1000-1500斤,冬棚蝦畝產2500斤,而且2016年比2015年還高。在養殖成功率低下的今天,不得不說這樣的成績非常少見!
他說養蝦心態最關鍵,不能將簡單問題復雜化!雖然是高位池養殖,但密度只有4-5萬尾/畝!他解決養殖問題的順序是物理方法(如攪動水)、生物方法(如培菌、培藻)、化學方法。能用物理方法解決的,絕不用化學方法!他一向沒有肥水的習慣,甚至連菌都基本不用,倒是想辦法如何利用、激活好土著細菌。雖然是淡水養殖,但池塘總堿度一般都有100-120!
他是誰?他就是珠海市金灣區養殖戶劉洋!
劉洋的養蝦理念與思路
一、基本資料
從2009年開始養蝦,至今8年。
池塘位于珠海金灣區紅旗鎮,共有養殖面積180畝,目前已有80畝改造為高位池(2-3畝/個),采用精養南美白對蝦模式,每年都養白水塘和冬棚蝦,夏天全程淡水養殖,冬天大約有2-4格咸水養殖。
每年養3造,白水塘2造與冬棚蝦1造,白水塘放苗密度4-5萬尾/畝,冬棚蝦6萬尾/畝。

劉洋把養蝦當作事業,雖然不是水產專業出身,但他熱愛學習,善于思考。
二、養殖收益
2009年剛開始幾年還不錯,中間好幾年養得不太理想,其中2013年至2015年年初是低谷。2015年年初至今4造蝦都養得不錯,白水塘畝產1000-1500斤,冬棚蝦畝產2500斤。2016年比2015年還高。
三、養殖理念與思路
養蝦關鍵是心態問題,很多人都將簡單的事復雜化了。養蝦正如讀書一樣,讀書是從厚讀到薄,再從薄讀到厚的過程,一開始對養蝦感覺沒有掌控能力,出現好多問題,后來經過積累,會發現很多問題其實是一個本源,解決了這個根本性問題,蝦就會好養。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剛開始養蝦的人,可能沒有任何經驗卻養得很好,有些老經驗的人反而一塌糊涂。
不同人、不同池塘都有適合其的養殖模式,不要貿然去挑戰極限。挑戰極限需要一定的技術和硬件條件,如果這兩項不具備,那就改進模式,尋找合適的養殖模式。我堅持小面積放養,2-3畝一口池,有點類似高位池,但是密度又不像高位池那么高。這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學習土塘和高位池的特點改造而成。小面積便于管理,降低風險,方便巡塘觀察,更易于了解池塘的情況,配有蓄水池的情況下,換水操作也簡便。
現在的放苗密度也是一步步試出來的,以前放過8-12萬尾/畝,后來發現當前的密度是最合適的。與其冒著風險養高密度,不如將密度養小一點,養大蝦更好。
有人覺得用魚蝦混養防病效果不錯,但精養、密度小一點更適合自己。因為蝦病傳染非常快,生病的蝦往往不是孤例,往往是“環境+體質”的共同作用導致的,如果混養幾條魚,魚吃病蝦的速度往往趕不上疾病暴發的感染速度。
養蝦講究優生優育,所謂優生優育,優生指的是選擇好蝦苗,優育指的是做好養殖細節管理,尋找適合自己的養殖模式。疾病預防從內因和外因尋找解決方法,外因就是溶氧,內因是肝胰臟(也就是免疫系統)的保養,這就關鍵在早中期的調理。
養蝦最根本的問題是氧氣管理,很多人都在缺氧了才開增氧機、撒粒粒氧、培藻,到那好似這時候模式和環境已經變壞了,此時調整這些細枝末節無異于杯水車薪,不如平時就注意細節的管理和累積。
現在整個行業的藥、料宣傳攻勢太猛,給人一個錯覺,覺得這些產品效果都被夸大,往往忽略了最有效簡單的辦法。我在養殖過程中,解決問題的順序是物理方法(如攪動水)、生物方法(如培菌、培藻)、化學方法。能用物理方法解決的,絕不用化學方法,因為化學方法一般都是激烈的化學反應,速度快,解決問題快,但也是一把雙刃劍,讓養殖環境劇變,自然容易失衡。
我一向也沒有肥水的習慣,這么多年來都是如此,所以什么相關產品都沒用。最近一造下來,連菌基本都不用了,我覺得如何利用、激活好土著細菌,遠比投什么菌起什么效來得效率高。
另外,淡水養蝦如何保證微量元素很關鍵。我的池塘總堿度一般有100-120,除了換水,也還想了各種辦法利用好池塘現有的微量元素。

在養蝦低谷期,有人進來有人退出,劉洋也遇到了困難。但他仍然選擇堅守,并逐漸摸索出了成功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