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海茂水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洗凌飛周騰鄭恒
廣東海洋大學葉寧/文
“健康養殖”是一門綜合技術,對可養殖的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水生生物優良的健康苗種提供適宜的水生態環境或人工水體,使其健康生長。對蝦養殖環境的主要生物由對蝦、浮游微藻、浮游動物、細菌等組成,形成一個小型的養殖生態系統。
筆者在湛江海茂水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屬徐聞縣金海角對蝦養殖場進行試驗,蝦塘水質監測在金海角對蝦養殖場取5口蝦塘采樣檢測,在示范區周邊養蝦戶中取1口蝦塘采樣檢測作為對照組,目的是通過研究對蝦與小型生態系統中生物因子的依存關系及生物因子對水體的影響,調控出適宜對蝦健康生長的良好生態環境。
一、生物調控技術
1、單細胞藻類營養調控技術
(1)放苗前的調控。放養蝦苗之前,先培養單細胞藻類,一方面使養殖水體具有一定水色和透明度,優化養殖水環境,另方面培養蝦苗的優良活餌料,營造“單細胞藻類-浮游動物-蝦”的食物鏈。池水消毒后第一次施用單細胞藻類營養素,1米水深、每畝水面施1.5~2.0kg,2~3天后根據水色酌情追加,直到蝦池水色呈現為黃綠色、透明度40~50cm時才放蝦苗。
(2)養殖前期的調控。放苗后7~10天,浮游單細胞藻類繁殖快速,消耗養殖水體中的營養元素,加上浮游動物和蝦苗掠食單胞藻,造成水體營養欠缺,水色變清,透明度加大,此時需追施營養素,補充蝦塘水體的營養水平,保障浮游單細胞藻類繁殖生長的需求,保持優良水色。
(3)養殖中、后期的調控。進入中、后期的養殖階段,殘餌、排泄物、殘骸等有機物增多,水體中的有益藻相和菌相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容易引起單細胞藻類死亡,使水色變清,此時需要補施無機復合營養素或溶解態復合營養素,同時施用芽孢桿菌降解藻類殘體,重新培養浮游單細胞藻類,營造良好水色。
2、有益微生物制劑調控技術
(1)定期施用芽孢桿菌制劑。在養殖過程中定期施用芽孢桿菌既有利于快速降解養殖代謝產物,促進養殖池塘中的物質循環;又有利于維持優良浮游微藻藻相,促進藻類的繁殖與生長;還有利于在養殖池塘中形成有益菌的優勢菌相,抑制有害菌的滋長。
使用含量為10億/克的芽孢桿菌,養殖前期1個半月內,每7~10天使用1次,用量為50克/畝,用以分解殘餌糞便,并為藻類提供養分以達到穩定藻相的目的。養殖中后期用量為60-80克/畝,10天左右1次,直至收蝦。養殖中后期由于投餌量增加,殘餌、糞便等有害物質增多,后期應配合排污、換水等措施以確保水質穩定。
(2)不定期施用光合細菌制劑。在養殖過程中施用光合細菌能有效吸收水體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減緩養殖水體富營養傾何,平衡浮游微藻藻相,調節水體pH值。若水質惡化,變黑發臭時,可使用光合細菌菌劑(溶液),每次用量為2.5~3.5kg/畝,連續使用3天,水色有所好轉后每隔7~8天再使用1次。
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劑時應該選擇在天氣晴好的上午進行,施用后正常情況下7天內不換水、不施用消毒劑或抗菌素。若養殖水體之前已使用了消毒劑或抗菌素,應在停藥2~3天后再行使用菌劑。
3、養殖過程中適時使用底質改良劑
養殖中期以后,由於殘餌、糞便等有害物質的積累,需要使用水質、底質改良劑改善養殖生態環境,使用的環境調控劑主要是沸石粉,15天左右投放一次,每次用量20~25kg/畝。
當水體的pH突然偏高時,使用腐殖酸制劑進行調節,每次用量為0.5~1.0Kg/畝,若養殖水體混濁、暗黑、懸浮物過度、pH過高時,加大用量1.0~1.5Kg/畝,連續使用2天,以改良水體環境。
二、生物調控結果
1、調控后的水質檢測結果
在金海角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取5口蝦塘5#、6#、7#、15#、16#采樣檢測,面積分別為1.5畝、2.0畝、2.0畝、4.8畝、4.5畝,面積分別為1.5畝、2.0畝、2.0畝、4.8畝、4.5畝。在示范區周邊養蝦戶中取1口蝦塘作為對照組,面積4畝。采樣組在2014年4月9日投放規格為1cm的蝦苗,每畝10萬尾;對照組每畝投放7萬尾。水質檢測結果如表1、表2。

經過47天養殖,對照池COD、氨氮、亞硝酸鹽的數值均超過采樣池;到了71天,對照池的對蝦全部發病死亡。
2、浮游藻類鑒定結果
浮游藻類主要種類波吉卵囊藻、透鏡殼衣藻、條紋小球藻、繞孢角毛藻、中肋骨條藻、菱形藻、舟形藻、扁多甲藻、小顫藻、等邊金藻、窩形席藻、小席藻。優勢種類為波吉卵囊藻、透鏡殼衣藻、舟形藻、中肋骨條藻。
3、弧菌檢測結果
采樣組弧菌數在前期(養殖7天)數量很少,養殖47天弧菌數量314~872,穩定在1000個/mL以內,養殖71天時弧菌數量差異很大,16號塘900個/mL,6號塘高達2330個/mL。
對照組的弧菌數快速上升,養殖47天弧菌數高達2256個/mL,到了71天,對蝦全部發病死亡。
4、對蝦白斑綜合癥病毒檢測結果
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對商品蝦進行白斑綜合癥病毒檢測,抽檢2口塘,每口塘隨機取30尾,每10尾一組,分3組,取對蝦的鰓進行檢測。每組取鰓0.05g,加入提取液從蝦鰓中提取特異性DNA核酸片段,在PCR儀上進行兩次擴增,擴增結束后作瓊脂糖凝膠電泳,于紫外檢測儀上觀察結果,測試結果均為陰性。
三、結論
通過蝦塘水質調控,可以維持對蝦生長的良好生態環境。目前蝦塘良好水質的主要指標是:COD10~30mg/L(限制量<6、>40);亞硝酸氮<2mg/L(限制量>3);總氨態氮<0.4mg/L(限制量>0.6);總堿度30~200mg/L(限制量<6);單胞藻105~107ind/mL;弧菌1000~2000個/mL。




綜合水質檢測結果,采樣組在養殖期內主要水質因子變化范圍:COD2.08~6.848mg/L、亞硝酸鹽0.022~0.140mg/L、氨氮0.027~0.398mg/L、總堿度2.3~4.4mmol/L;單胞藻優勢種數量0.7~9.5×107ind/mL;弧菌數量在養殖后期(71天)增長差異較大,900~2330個/mL。水質檢測結果的數據都在良好水質指標的適宜范圍內,表明通過蝦塘水質調控,可以維持對蝦生長的良好生態環境。由于養殖水體水質良好,成蝦及蝦苗體質健壯,經檢測,蝦體不攜帶白斑綜合癥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