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不同池塘的處理方法
1.新建酸性池塘的處理
(1)土池的處理我國沿海對蝦養殖主要地區的灘涂上壤有不少都呈酸性,直接在酸性土壤上建造對蝦池塘進行養殖生產,不利于對蝦的成活和生長,所以在養殖前應對池塘底質進行處理。一般有如下幾種處理方法:一是直接采用養殖工程的方式,建設鋪膜池或水泥池,即在池塘底部和池壁完全覆蓋HDPE(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或澆灌水泥,隔絕土質的影響;二是對池塘土壤進行徹底堿化處理,使池塘底質和水質滿足對蝦健康生長的需求;三是先進行一定程度的堿化處理,再養幾茬經濟魚類,通常魚類的環境耐受性要好于對蝦,通過在魚類的養殖過程中逐漸完成池塘環境的改良,使得池塘達到對蝦養殖的要求。由于第三種方式所需要的時間相對較長,在對蝦養殖生產中一般多采用前兩種方法。下面以池塘土壤徹底堿化處理措施為例進行介紹。
首先,選擇在天氣晴好的條件下對池塘底泥進行徹底的翻耕、暴曬,殺滅土壤環境的一些有害生物,同時使得其中的有機物在暴曬條件下得以充分的氧化降解。待底泥暴曬徹底呈干裂狀時,引入水源浸泡池塘,期間連續監測水體的pH值,等pH趨于穩定時記錄其數值,并將池內水體排干,再重新進水浸泡池塘,監測水體的PH}值,反復三四次的進、排水泡洗處理。
然后施用生石灰配以少量水體改良劑改良池塘土壤,中和其中的酸性物質。生石灰用量為50-150千克/畝,具體根據池塘底質酸性程序酌量增減。一兩天后引入水源至1~1.5米水深并監測水體pH情況。待pH趨于穩定后適量加入無機有機復合營養素,調節水體營養水平,培育優良微藻藻相,通過對水體營養和浮游生物的調控提高養殖前期池塘水環境的緩沖能力。養殖過程還應根據水質和天氣情況不定期施用沸石粉、白云石粉和生石灰調控水質,使水體環境保持良好,利于對蝦的存活與健康生長。
(2)水泥池的處理新建的水泥池一般在養殖使用前應進行脫堿處理。如果新建水泥池不急于使用的,可引入水源至滿水位,浸泡2~3周,期間每隔三四天換水一次,起到浸潤和清洗的效果,同時也可以檢驗池塘是否存在滲漏情況。若需要短時間內使用,可先按每畝1米水深使用10~15千克的用量施放酸性磷酸鈉,浸泡三五天后排出池外,再引入新鮮水源對池塘進行浸泡、清洗;或先引入少量水源到池塘,再以10%冰醋酸徹底洗刷池底和池壁,然后進水至滿水位浸泡一周。經過脫堿處理的池塘應用新鮮水清洗干凈,并監測水體pH值,待pH值滿足養殖對蝦的適宜范圍,才可開展養殖生產。此外,在放養蝦苗前,需先用少量蝦苗進行試水,觀測蝦苗的活動和存活情況,確定無不良反應后,再按生產計劃進行放苗養殖。
2、老舊池塘的處理
經過一茬或數年養殖的土池,在上一茬養殖收蝦后,應盡快把池中積水排干,暴曬至底泥無泥濘狀即可對池塘進行修整。利用機械或人力把池底淤積層清出池外或利用推土機將表層10-20厘米的底泥清除,清理的淤泥不要簡單堆積在池邊護坡上,以免隨水流回池塘中。平整池底,檢查堤基、進排水口的滲漏及堅固情況,及時修補、加固。池塘清理修整后撒上石灰,再進行翻耕暴曬,使池底曬成龜裂狀,殺滅病原微生物及纖毛蟲、夜光蟲、甲藻、寄生蟲等有害生物。對于水泥護坡沙底池,排干水后,先進行暴曬使表層的污物硬化結塊后清除到池外,再用高壓水槍沖洗,直到池底細沙沒有污黑淤泥,池壁無污物豁附即可,然后再翻曬,直到沙子氧化變白為宜。鋪膜池和水泥池的清理方法基本相同,利用高壓水槍徹底清洗豁附于池底和池壁的污垢。全面檢查池底、池壁、進排水口等處是否出現裂縫,及時修補池塘,避免養殖過程中出現滲漏。鋪膜池和水泥池均不宜暴曬過度,否則地膜會加速老化,水泥池容易出現裂縫導致滲漏。
二、消毒除害
1、池塘消毒
在華南地區可選擇于清明前天氣晴好時進行養殖前的準備。已經過長時間暴曬的池塘可直接引人水源,如果池塘排水不徹底,仍留有少量余水在池塘底部的則應進行徹底的消毒處理。對于土池可根據具體情況施用適量的生石灰、漂白粉、茶籽餅、魚藤精、敵百蟲等藥物,殺滅雜魚、雜蝦、雜蟹、小貝類等。通常在放苗前兩周選擇晴好天氣時進行消毒,用藥前池內先引入少量水體,有利于藥物的溶解和在池中的均勻散布,消毒時應保證池塘的邊角、縫隙、坑洼處都能施藥到位,消毒徹底;然后排出消毒水,重新進水到養殖所需水位。用茶籽餅或生石灰消毒后無須排掉殘液,使用其他藥物消毒的盡可能把藥物殘液排出池外。在養殖生產中可將清淤、翻耕、曬池、整池、消毒等工作結合起來。對于鋪膜池和水泥池,可按30-50毫克/升的濃度施用漂白粉(有效氯含量約為30%)消毒浸泡,并用水泵抽取消毒水反復噴灑池壁未被浸泡的地方,使全池得到徹底消毒。池塘浸泡24小時后將消毒水排掉,重新進水清洗池底和池壁,排出洗池水,再進水到養殖所需水位。
2.進水與水體消毒
選擇水源條件良好時進水。通常先將水位進到1米左右,養殖過程根據池塘水質和對蝦生長狀況逐漸添加新鮮水源直到滿水位為止。在養殖過程中進水不方便的地區,也可一次性進水到滿水位,養成期間不再大量排換水,僅適時添加少量新鮮水源。對于未采用沙濾進水系統的水源,抽水口處篩絹網網孔大小為40-60目,池塘進水口處為80-100目。如采用高位池進行養殖,并配備沙濾進水系統的水源可直接引入至蝦池,一次性進水至水深1.2-1.5米。進水完成后施用漂白粉、溴氯海因、二氯異氰尿酸鈉、三氯異氰尿酸等水產常用消毒劑進行水體消毒。消毒劑可直接化水全池汾灑,也可采用“掛袋”式的消毒方法。“掛袋”式的消毒方法是將進水閘口調節至合適大小,把消毒劑捆包于麻包袋中,放置在進水口處,水源流經“消毒袋”后再進人池塘,從而起到消毒的效果。對于對蝦養殖場密集的地方,應考慮配備一定面積的蓄水池,養殖過程進水時,先把水源引入蓄水池消毒處理后,再引入養殖池中使用。二氧化氯和海因類的消毒劑對多種有害菌、病毒等病原有較好的殺滅作用,但對微藻的損害較小,更有利于下一步水體微藻藻相的培育。
三、前期優良水體生態環境的培養
水體消毒后2-3天,待消毒劑藥效基本消失后,施用浮游微藻營養素和有益菌制劑培育基礎餌料生物,使水色呈豆綠色、黃綠色或淺褐色,營造藻一菌平衡的良好養殖生態環境,給蝦苗或幼蝦提供優良的生物餌料,促進蝦苗健康生長,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長速度。一般應在放養蝦苗前一周完成此項工作。
池塘底泥有機物豐富或養殖區水源營養豐富的,應選擇施用無機復合營養素,同時配合施用一定量的芽孢桿菌制劑。對于新建的池塘或底質貧瘠、水源營養缺乏的,應選用無機有機復合營養素,無機營養鹽可直接被微藻吸收利用,有機質成分可維持水體肥力,同時配合施用一定量的芽飽桿菌制劑。2`-3周后應再適當追施微藻營養素和芽孢桿菌制劑,以免因微藻大量繁殖消耗水體營養導致后續營養供給不足。
使用糞肥作為有機肥培育水色的,應將糞肥與生石灰混合后發酵3-5天再施用,最好加入芽孢桿菌等有益菌一起發酵,通過有益微生物的充分降解,既可提高糞肥的肥效,還可降低有機質在池塘中的耗氧。糞肥用量不宜過多,要根據池塘的具體情況而定,并配合施用一定量的無機氮磷肥,保證水體營養的平衡。通過配合施用微藻營養素和芽孢桿菌等有益菌制劑,既可為浮游微藻提供即時吸收利用的營養,還可通過有益菌的降解作用,將底泥和營養素中的有機質持續轉化為可被微藻利用的營養鹽,維持養殖水體中浮游微藻的穩定生長繁殖;同時還可促使有益菌群繁殖成為優勢菌群,形成有益菌生物絮團作為養殖對蝦的優良補充餌料,并抑制有害菌的繁殖。
(作者:汪建國曹煜成文國樑李卓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