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蝦先養水,養水的一個關鍵就是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措施來調控溶解氧、使得水體的溶解氧保持充足、穩定。養蝦過程中,如果水體沒有充足溶解氧,藻類就會老化或倒藻,水中物質循環就會受到阻礙,并產生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導致水體發腥發臭,如同死水臭水。
水質的好壞,受到水源、氣候、水生生物、投料量及生物排泄物等影響。弄清水質的問題,做到對癥下藥,是搞好對蝦養殖生產管理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水色管理的一般程序是先觀察水色,如水體的顏色、渾濁度、透明度等。其中,水色和透明度的調節,是極為重要的養水手段。通常水色保持茶褐色、黃綠色和綠色為佳,控制透明度在養殖前期應為30~40公分,中后期為25~30公分為佳。再利用水質檢測設備對水質的各項指標做出檢測。
水色管理
我們所說的水色管理,一般是指通過各種辦法來使水體中的有益單胞藻保持適宜的數量和活力。優良的水色有茶褐色、黃綠色、淡綠色、黃濁水;不良水色有黑水、紅水、醬油色水、白濁水和澄清水等。
水色的意義
水色是指水中的浮游生物、有機質、微生物、粘土或膠狀物及金屬離子等,在陽光下所呈現出來的顏色。但在組成水色的物質中,以浮游生物、有機懸浮物、泥土顆粒和微生物對水色的影響最大。
良好的水色有以下特性:
①可增加水中的溶氧。
②可穩定水質因子,降低水中有害物質的含量。
③提供對蝦天然的餌料。
④可減少水體的透明度,抑制絲藻及底藻的滋生,透明度的降低有利于對蝦防御敵害,給對蝦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⑤可抑制病菌的繁殖。
衡量水色的標準:
肥:有一定的透明度(20~40公分);
活:早上清淡一些,下午較濃一些,浮游動植物平衡;
嫩:藻類生長旺盛,水色呈現亮澤,不發暗;
爽:指水中懸浮或溶解的有機物較少,水面上沒有堆積泡沫;
如何鑒別真假水色
我們一般看水的肥度,都是以透明度為指標,一般認為透明度低的水是“肥水”,以致很多養殖戶把一些渾濁缺氧的水質也當成“肥水”。真正的肥水,指的是生產力高的水質,而生產力高的水質表現在藻類活力旺盛、產氧能力高,這樣的水色我們稱為“真”水色;而那些透明度低,水色為濁綠(紅)色、黑色或暗紅色等水色,水中藻類稀少或老化,產氧能力低的水體,我們把這樣的水色為“假”水色。
鑒別池塘的“真”藻色和“假”藻色,主要是通過判斷藻類的種類和活力。判斷藻類種類與活力。判斷藻類種類與活力的簡單方法,就是用一個礦泉水瓶裝池塘水,靜置在陽光下15~20分鐘后觀察。
①如果瓶壁產生的氣泡多,說明藻類豐富,上部氣泡多,說明水中藍藻占優;氣泡少則藻類稀少;無氣泡,說明藻類極少。
②如果瓶底有較多綠色沉淀物,而瓶中水無色,則說明藻類剛死亡,一般此時水色暗綠且渾濁。如果瓶底有較多沉淀物,且瓶中下層為綠色,上層無色,則說明藻類已老化。以上兩種情況,先用黑霸+五星護衛1+1用3~4畝,再用綠藻源+藻動力+肥水膏(5+2+1用10畝)。
③如果瓶中水懸浮物較少,且上下水色一致,瓶壁上有氣泡多,則說明藻類活力較好,如瓶壁上氣泡不多說明藻類開始老化。激活藻類的最好時機是放置過夜后,瓶底有微量綠色沉淀物,這種情況及時使用綠藻源+活菌王(3+1用6畝)鎖定水色,維持菌藻平衡。

圖①為優良的黃綠水,水色光澤度好,透明度適中,水中藻類豐富且有益藻為優勢。在這樣水體生長的蝦苗體色透明,食欲強,腸胃飽滿,生長較快。


圖②③為同一口塘同一時間拍攝的,是典型的假水色,一眼看去很像優良黃綠水,其實是不良水色返清的表現,該水體中藻類大量死亡,藻色素分解,藻尸下沉,因此細致觀察可見水色透明度較高,但底部發黑映出水色較暗,光澤度也較差。在該水體生長的對蝦體色較暗,黑點多,食欲不振,易出現空腸空胃現象,并伴有鰓腫、偷死等病變發生。
水質指標管理
水質指標包括理化指標和生物指標。
理化指標包括:透明度、鹽度、酸堿度、溶解氧、氨氮、總堿度、氧化還原電位、亞硝酸鹽、硫化氫、重金屬離子含量等。
理想的水質指標:
透明度:25~30公分
pH值:8.2~8.6
溶解氧(DO):≥4.0毫克/升
總堿度:≥120毫克/升
氨氮:≤0.4毫克/升
硫化氫(H2S):≤0.01毫克/升
亞硝酸鹽:≤0.05毫克/升
總異養菌:105-106個/毫升水
弧菌總數:≤1000個/毫升水(綠弧菌<100個/毫升)

水質指標的檢測
池塘的水質指標需要定期檢測,通過數據分析,掌握池塘水質指標的變化方向,進行養殖水質調節和疾病的預防,是成功養殖的關鍵技術。
池塘的水溫、pH值、透明度最好每天檢測2次,分別在早上7時和下午4~5點。每4~6天,或發現軟殼時,檢測氨氮、亞硝酸鹽一次。每次進水、下雨前后檢測鹽度、總堿度、總硬度。在陰雨天、水變后、高溫低壓或蝦跳時檢測溶解氧。重金屬則在放苗前檢測,進水、下雨后抽檢。弧菌和總異養菌,每5~7天檢測一次。每次檢測的結果應詳細記錄保存,作為水質、疾病診斷的有效依據,也是水質調節的重要參考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