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海洋與漁業》雜志十一月刊
作者:廣東省湛江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站蔡強陳小宏李亞春趙軍陳海進/文圖
南美白對蝦自1998年引進養殖至今已將近二十年,養殖技術越來越成熟,產量不斷攀升,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從而提高了池塘單位面積的效能,節約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提升養殖效率與水平,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經過多年生產實踐,我們通過優質種苗控制技術、水環境生態調控技術、病害防控技術及規范化管理;總結出一套南美白對蝦集約化健康養殖技術規范。
一、池塘的選擇
選用高位池精養池塘,水泥扶坡或地膜池,地膜池最佳,面積1畝~3畝,正方形或圓形,正方形池的四角圓弧形,進水口位于一角,深度2.5m~3m,池底部為鍋底形,池底由四周向池中心排污傾斜,傾斜度不應低于10度。水泥扶坡沙底池中間要設排污區,排污區占總池面積的10%~20%,安裝塑料板排污網,排污孔一般為6厘米,排污管道為直徑200mm或250mmPVC管。
同時,養殖場必須完善供水、供電、供氧系統,供水保證10天可全場灌滿,日換水量15%以上;供電保證每畝3KW~5KW供電量,備應急發電機組兩套。四葉輪水車增氧機每畝一臺,最好配套鼓風機立體增氧。配套能滿足一般水質監測需要的實驗室。

二、優質種苗控制技術
1.嚴格控制親蝦質量
親本來源是國內外南美白對蝦原產地或省級以上良種場,具有明顯遺傳優勢的種群。具體要求:
(1)親蝦必須體形強壯,附肢齊全,體表光滑,體色鮮艷透明,規格38g/尾~50g/尾,體長在13cm~18cm,無傷病的個體。
(2)親蝦檢疫檢驗。挑選親蝦要經嚴格檢疫檢驗,包括托拉病毒(TSV)、白斑綜合桿狀病毒(WSSV)、對蝦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毒(IHHNV)、對蝦偷死野田春病毒(CMNV)和副溶血性弧菌、寄生蟲檢疫等,從源頭把好防病關。
(3)試驗應用。選擇經試驗養殖證明遺傳性狀穩定,具有明顯生長優勢及抗病抗逆優勢的南美白對蝦品系,如中興1號品系、中科1號品系。
2.選用優質蝦苗
確定親本后,蝦苗的培育必須按規范操作,育苗溫度控制在28℃~33℃,調節至最佳育苗水環境,餌料營養好,嚴禁使用違禁藥物。
放養前隨機撈取蝦苗,發現死苗不得使用;蝦苗出現畸形或空腸空胃時不得使用;選用體表干凈、附肢齊全,溫差法檢測成活率98%以上;蝦苗用PCR不得檢出TSV、WSSV、IHHNV、CMNV、對蝦早期死亡綜合癥(EMS)和寄生蟲等。體長達1.0cm,活力好,胃腸飽滿的苗。
近兩年,養殖戶發現南美白對蝦養殖“長不大”及“發光”現象較多,經實驗室檢測IHHNV、副溶血性弧菌陽性率較高,甚至達到30%,因而要特別注重這兩個病害的檢測。
3.放苗注意事項
放苗時必須注意調節育苗池與池塘養殖水環境接近,春季及冬棚養殖尤要注意溫差不得超過5℃,水溫不能低于23℃,夏秋季節要避開高溫時段出苗,一般安排在凌晨出、放苗較好。
三、水環境生態調控技術
1.適量水交換技術
養殖前期全封閉,放苗前進水1.5米以上,放苗后30天內不要添換水。養殖中后期半封閉,中期逐漸加水至滿水位,后期視水質變化和水源質量適當換水,中期換水頻率4天/次~6天/次,換水量3%~5%/次,后期換水頻率3天/次~5天/次,換水量5%/次~10%/次,換水時最好少量緩慢進水,避免瞬時環境突變。
2.放養前“培水技術”
放苗前4天~10天,施用復合肥、微藻營養素和芽孢桿菌,培養良好藻相,建立適宜對蝦生長的生態系統,促進物質良性循環。之后,視天氣水質情況,周期性追施營養素2次~3次,保持水體營養水平。
3.使用微生物制劑改良水環境
對蝦的高產養殖將在池塘內積累大量的有機物,在池塘投放微生物制劑,消解有機物,改良水環境,營造適宜對蝦生長的生態環境。投放芽孢桿菌復合微生態制劑于對蝦養殖池塘,作用有:①能有效地降低水體中COD、降解亞硝酸鹽、氨氮;使pH、堿度維持在一定的水平,提高透明度;②能保持養殖水體中浮游生物動態平衡,營造良好水色;③芽孢桿菌成為優勢種后會抑制其他異養細菌的生長,及時降解有機物,促進優良浮游單細胞藻類的繁殖,營造清新的有利養殖的藻相。
4.魚蝦混養調節水環境
對蝦養殖適當混養不同食性的魚類可有效調節水環境,一般
混養互補型的弱肉食性魚類及濾食性魚類,弱肉食性魚類可以將病弱死蝦清除,濾食性魚類可將青苔、藻類數量減少,避免水環境有機質過多。我們的做法是:弱肉食性魚類黃鰭鯛100尾/畝、多鱗鱔(沙鉆)1000尾/畝,濾食性魚類藍子魚(泥孟)800尾/畝。
5.理化輔助調控生態環境
(1)高密度養殖過程每隔10天~15天,施用沸石粉、麥飯石粉、白云石粉等吸附有害物質,平衡微量元素。定期(10天~15天)使用過硫酸氫鉀復合物消毒凈化水質。
(2)暴雨后和底質不良、浮游微藻繁殖不良時,施用過氧化鈣等,增加水中含鈣量,調節pH值,還具長效增氧和消毒作用。
(3)pH值波動或水渾濁泡沫多時,施用腐殖酸、有效絡合水體懸浮有機物及有毒有害物質,平衡酸堿度、穩定優良浮游微藻種群。
(4)高溫悶熱低氣壓天氣,養殖水體易缺氧時,施用增氧劑,尤其在下半夜時。
(5)暴雨后pH值太低時,適當潑灑石灰水,調整酸堿度。
四、病害綜合防控技術
對親本及種苗進行特定病毒檢測、活力測試和臨床判斷等綜合評價選擇優質種苗,從源頭把好防病關;整個養殖過程對水質因子進行有效調控,對有害生物進行跟蹤檢測及處置,保障養殖對蝦的正常生長,控制病害發生。
五、規范養殖管理
實施規范養殖管理,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加強日常管理,每天至少巡塘四次,即早(7時)、上午(10時)、下午(16時)、晚(21時),觀察對蝦的生長、攝食情況并作詳細記錄。投料后繒網料臺的觀察尤其重要,投料后觀察料臺的時間控制,前期(0天~40天)2小時,前中期(40天~50天)1.5小時,中期(50天~60天)1小時,中后期(60天~100天)0.8小時,料臺的料是其他地方的料2倍~3倍,必須上述規定的時間內食完。技術員根據料臺、天氣、水質、蝦胃腸飽滿度等調控料量,切忌盲目、過量投料污染水環境,并導致對蝦攝食池水浸泡時間過長的變質飼料。
總結對蝦集約化健康養殖技術,制定的技術路線如下圖。

對蝦集約化健康養殖技術路線圖
本文由《海洋與漁業》雜志社授權中國水產養殖網轉載。任何單位或個人如果轉載必須注明原出處,否則引起的法律糾紛,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