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高位池排污的疑問?
高位池,即池塘位置較高,方便排水排污的池塘,一般設有中央排污。(東山不少土池鋪上地膜,不能自然排干水體,充其量也只能叫地膜池拉,嘿嘿)。高位池最大的優勢就是能集污排污了,可是在東山卻有很多高位池不能很好的集污排污,大大限制了養殖生產,常見的問題有:
1)池塘設計不合理,建塘時不重視,挖好后卻發現排污口不在中間,將就這樣了。真正養殖過程中才發現,排污排不出去,污物、蝦殼都堆在離排污口較遠的地方,中后期水質惡化嚴重,難以堅持下去。這種情況要么重新改池塘,要么合理布置增氧機,調整增氧機位置,使污物能夠集中到排污口。(這種情況你遇到過嗎?)
2)池塘設計的很好,排污口也在中央,可是增氧機位置擺放不合理。見下面手繪圖:

這是曾經在澳角遇到的四口高位池這樣布置的水車式增氧機的,死角處用撈網一撈,全是臭熏熏的污物,養殖情況可想而知,養到中期就因為底臟、亞硝酸鹽嚴重超標問題折磨的死去活來。改進后,排污效果明顯變好,養殖起來也變順利了。
3)排污口在中間,水車位置擺放也合理了,但是氣盤位置放錯了。有不少養殖朋友為了方便,把氣盤綁在中間的溫棚柱子下面,好不容易被水車攪到中間的污物又被氣盤打起來,多此一舉了。也曾遇到一些人,排污前從不停氣,直接排進水,試問這樣臟東西能排出去嗎?知道為什么亞硝酸鹽怎么換水都換不低嗎?
2、關于過濾與野雜魚蝦貝螺:
有見過本來養蝦的池塘,養出一池雜魚、一池白點蝦、一池螺、一池貝殼嗎?雜東西比咱們的蝦寶寶還多。為避免這些雜物,做好過濾工作非常重要,有條件的可以建沙濾井過濾,沒條件的可以使用雙層過濾網過濾,內層使用80目、外層使用200目過濾網,能有效過濾野雜魚蝦及其卵。無法有效過濾的,進水后可選擇茶枯殺魚、甲苯咪唑或氯硝柳胺殺螺、貝。
3、高位池排污井設計或排水不合理的潛在風險:
一些養殖場,幾口高位池共用一個排污井,常出現一口發病接下來其余幾口出現同樣的病癥,什么原因呢?沒錯,就是傳染。什么原因導致的傳染呢?——幾口池共用一個排污井,發病池塘排水后,排污井中水位沒有徹底排干(水位沒過其它池的排污口),這時其它池排污插管時很容易把發病池水體中的病原帶入其它未發病的池塘,造成交叉感染。有時圖方便,幾口池一起排水,然后還沒等井中水排干就把插管插好,導致病原相互傳播。
4、高位池早期增氧機如何開啟比較合理?
你是否曾遇到早期高位池地膜黏污、長底皮、生青苔的情況?肯定很多人會說有啊。有沒有人想過這些情況跟增氧機開啟有點關系呢?有人習慣進水后就一直開底氧(氣盤),消毒調水到養殖十多二十天都只開底氧,不開水車,這樣非常容易導致死藻、未溶的肥水藥、殘餌、糞便等雜質都飄到地膜上,慢慢沉積,逐漸形成一層泥皮,滋生雜藻、細菌、原生動物等,后期蝦苗攝食這些底皮,很容易就出現腸道問題。這就是高位池在蝦苗2-4cm左右時容易出問題的原因之一啦。那么早期怎么開增氧機比較合理呢?——從進水消毒開始,就開兩臺水車攪動水體,避免死藻、不溶物黏附到薄膜上,放苗后可開底氧為主,但每天必須開幾小時水車同時停氣,攪動水體,減少雜質附著在薄膜上的機會,這樣下來,地膜上就不容易出現生長底皮、青苔等問題了(池塘未使用底氧的除外)。
5、溫棚中養到一定時間經常出現水渾(或泥漿水)是什么原因?
此情況多發生在池底含泥較多的池塘(在東山主要是一些鹽場開發出來的池塘)。隨著對蝦的長大(蝦體長5cm以上),對蝦在池底活力強,將池底泥沙爬起進入水體,冬棚由于光照不足,藻類光合作用弱,對水體中的泥沙顆粒凈化能力差,所以水體能一直保持渾濁狀態(水渾底不臟)。出現這種水渾,一般表明該水體已進入穩定狀態,水不易變,蝦反而好養,對蝦體色透明。這種渾水,不宜使用吸附劑、絮凝劑處理,渾濁顆粒沉底反而會污染池底。不少養殖朋友遇上這種水質,總是看著不順眼,自認為這是差水(其實對于蝦來說卻是百年難遇的好水),費勁周折非要把水調過來,結果水不渾了,藻類濃起來了,蝦也跟著死了。然而,這種渾水的不足之處就是耗氧大、自凈能力差,中后期氨氮、亞硝酸鹽很容易積累、超標,所以經常能發現紅腿、紅須、紅眼的現象。因此,這種管理這種水體的重點在于:少補菌(補菌容易補氧難),加大增氧能力(多裝增氧機),后期可每天堅持使用增氧劑(如底加氧、氧速保)輔助增氧。
6、夏季高溫期給你的池塘降降暑?
在東山,夏季高溫期(7-8月),光照強度大,水溫非常高(有時水溫超過35度),水體藻類繁殖太旺盛,容易形成老(濃)綠水,白便也高發,有不少觀察仔細的養殖朋友反應“水溫超過34度,蝦看起來比較‘有緊迫感’,容易發生白便”。如何給池塘降溫解暑呢?方法1:搭遮陽網,搭網最好在放苗前就搭好,養殖過程中搭網容易造成水變蝦應激等問題。所選遮陽網,透光率較高的薄網為宜,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全搭、半搭、部分搭網。方法2:加深井水,東山很多池塘都有打深水井(40-60米),水溫常年在25攝氏度左右,高溫期24小時添加井水能有效降低水溫(小池更明顯),井水使用前須檢查水質指標合格才能直接添加。
7、池塘放苗早期(蝦苗<4cm)水質、底質發展規律如何?
目前東山池塘養蝦絕大部分是培藻(做水色)后放苗的養殖方式,培藻通常采用有機肥+活菌方式,培養藻類的同時也培養出浮游動物(輪蟲、橈足類等)。大多數人都不會等浮游動物高峰期放苗,通常水色起來穩定后就放苗。放苗后,隨著粉料的投喂,藻類、浮游動物繁殖逐漸增多,由于有浮游動物對藻類的控制,藻類一般不會繁殖太旺盛。但等到蝦苗2.5cm左右時,開始大量捕食水中橈足類,晚上手電照水體會發現橈足類數量越來越低,水中藻類開始增多,水也逐漸濃起來,透明度降低,藻類高峰來臨,pH值升高,溶氧升高。對蝦規格到4cm左右時基本能捕食完水中所有橈足類。關于池底,細心的人會發現地膜上(高位池)的底皮、雜質會在蝦苗2.5cm左右逐漸被蝦苗攝食掉,地膜慢慢變得非常干凈如同剛洗過一般。土池也是一樣,池底生長的底皮、料臺里長滿的底皮,這個階段也會慢慢被蝦苗攝食掉。當池中所有能吃的東西(底皮、橈足類)都被蝦苗吃完后,這時就是蝦苗上料臺的時候啦,這時轉0號料最佳,上料快,便于觀察、檢查蝦苗攝食情況了。經過長期觀察發現,蝦苗規格到3cm以上時才能完全順利的抱食整粒的0號料,所以有很多人放苗后直接喂0號料、蝦苗不到3cm就急著轉0號料都是不科學的。蝦苗在此階段(2.5-4cm左右)時,由于水體不穩定(藻類大量繁殖,開始水濃)、攝食底皮、雜質,很容易出問題,這就是很多人覺得蝦苗3、4公分是道坎的最主要原因。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幾個問題:
蝦苗上料臺慢,可能與水中、底部能攝食的東西多有關;
蝦苗攝食粉料、浮游動物、底皮到攝食顆粒料,肝胰腺所起到的消化作用隨之變化,這階段就是傳說中的“轉肝期”吧。
蝦苗在此階段攝食底皮、雜質,對肝胰臟、腸道負面影響大,需保肝護腸。
此階段,水體不穩定,藻類大量繁殖,趕上連續晴天高溫,水中溶氧極易嚴重過飽和,所以此階段又要嚴防氣泡病的發生。
8、蝦苗在苗場吃什么?放苗后怎么投喂?
對蝦受精卵孵化后經無節幼體、蚤狀幼體、糠蝦幼體進入仔蝦階段,而養殖池塘中投放的蝦苗均為仔蝦。苗場中,蝦苗在蚤狀幼體階段主要攝食單胞藻類,糠蝦幼體階段主要投喂豐年蟲幼體,而到了仔蝦階段(即P1-P10)主要投喂蝦片和豐年蟲幼體,不投喂藻類。很多人想當然認為肥水可以為蝦苗提供可攝食的藻類,放苗十天半月不用喂也行,其實池塘中培養出來的藻類個體小,蝦苗根本無法攝食,而且藻類所含的營養也不能滿足仔蝦的需求。有時咱們看到綠色的糞便,完全是蝦苗攝食絮凝的死藻或大型藻類(如青苔)的結果。為保證蝦苗正常發育,苗場通常投喂高蛋白的蝦片和豐年蟲,一天投喂6-8餐,營養全面且充足。蝦苗入塘后經過短暫的適應就會主動覓食,而早期水體適口餌料生物往往不足,所以應盡早投喂,放苗當天就可以投喂蝦片或開口細粉料,同時可配合“利餌多”“水產誘食酵母”,培養浮游動物,為蝦苗提供鮮活生物餌料。所以,那些放苗后不喂、或少喂開口料的朋友,出現蝦苗長勢慢、不整齊、攝食死藻、上料慢的時候,求求你就別冤枉人家的蝦苗好嗎?
9、海水能不能用生石灰消毒?
不能。生石灰消毒的原理是將水體pH值提高到11以上,從而起到殺滅病原的作用。由于海水中碳酸氫根、碳酸根的含量(即總堿度)較高,水體對酸堿度的緩沖性很強,無論使用多少生石灰,水體pH值都不容易升高到11以上,故起不到消毒作用。
10、消毒時,漂白粉與生石灰合用好不好?
兩者不能同時使用,因為漂白粉遇水形成次氯酸,次氯酸與生石灰等堿性物質接觸會引起化學反應,降低漂白粉的功效。所以,需要先用漂白粉消毒,過2-3天后再潑灑生石灰調節水體pH值。海水本身pH值就較高,不宜使用過多生石灰,以免pH升的太高。
11、洗池后池底還有大量的螺(或貝類)怎么處理?
池底若有大量的螺類和貝類,會大量攝食藻類和肥料,藻類很難培育起來。即便培育出來后也容易短時間變瘦變清,最后長青苔。所以,洗池后若發現池底還有大量的螺類和貝類,要及時處理。保持池底10cm左右的水位,使用“指環易克”1畝/瓶,殺滅螺和貝,待其死亡后,抽干池水即可。
12、進水后,如何避免池塘長青苔?
經常長青苔或水源青苔多的池塘,進滿水后,先使用“苔藻凈”或硫酸銅殺滅水體中的青苔及其孢子,然后再消毒調水,這樣能有效預防青苔的生長,但需對水體進行解毒后才可放苗,減少硫酸銅對蝦苗的毒害,建議使用“碧水安(加強型)”1畝/瓶對水體進行解毒。
13、進水后,使用高劑量的漂白粉消毒有什么弊端?
進水后,使用高劑量的漂白粉消毒水體,一方面對水體中的藻種殺滅很徹底,肥水非常困難,死藻沉底也容易長底皮;另一方面對水中的浮游動物殺傷也很大,短時間很難培養出浮游動物如輪蟲、橈足類等生物餌料;另外,漂白粉本身溶水后呈堿性,使用大量的漂白粉水體pH值會偏高;其次,這樣雖然能殺滅有害菌,但同時對池塘土著有益菌殺傷也極大,通常有害菌繁殖較有益菌快,施肥后很容易培養出更多的有害菌(如弧菌),導致水體菌群失衡,水質不穩定,也就是平常大家所說的“物極必反”。
14、使用地下水養蝦需要注意什么?
東山不少養蝦戶有打井(深淺皆有,幾米到六十米不等,鹽度從0度到40度不等),一些直接用井水作為唯一水源,一些用于降低鹽度,一些用于日常補水。曾遇到一些案例:
案例(1)、一個養戶,打了一口深井水,有臭味,不管三七二一直接加到池塘,第二天池中蝦仔大面積死亡。——中毒。
案例(2)、14年大旱,一養戶(土池)為降低池水鹽度,打了一口深井水,鹽度倒是比較低9度,但是鐵銹含量太高,花了一萬多塊打的井不能白打,井水混著海水一起,漂白粉下去水立馬變紅褐色,別人都調侃到“黃河水也能養出蝦來嗎”,結果那季溫棚,這位老板大賺,鐵銹水也養出好成績來。他是怎么處理鐵銹水的呢?
案例(3)、15年溫棚,一養戶反應蝦吃不起來,長不大,土池,50天25萬苗一餐才能吃5斤,規格平均5cm。經檢測水質發現:養殖水體pH值低于6.5,總堿度低于10,蝦殼非常薄,這樣的水能養好蝦就奇怪了。
那么使用地下水養蝦需要注意什么:
新挖的井水必須經過檢測,鹽度、酸堿度、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總堿度、重金屬等含量,從而決定能否使用、如何使用。案例1因為井水含硫化氫,加水導致蝦中毒死亡,硫化氫劇毒,含硫化氫的水禁止使用,硫化氫呈臭雞蛋氣味。案例3中,井水酸堿度、總堿度太低,不適合直接用于養殖。
含鐵銹的井水作為水源,經過處理可以用于養殖(如案例2)。含有鐵銹的井水加入池塘后,使用漂白粉后水會立即變紅變渾,二價鐵被氧化成三價鐵形成氫氧化鐵膠體沉淀,靜置2-4天,水體澄清,高位池可通過排污排走鐵銹沉淀,土池即把沉淀的鐵銹攪到中心,然后再使用EDTA、碧水安、水中寶大劑量解殘余的金屬,最后肥水,苗試水成功后放苗。養殖過程中盡量不使用這種含重金屬高的地下水。
15、放苗后蝦苗為何會出現集群規則的游水?
南美白對蝦是晝伏夜出的動物,正常情況下放苗后蝦苗會很快沉入池底,若池塘天然餌料不足,再加上投喂不及時,蝦苗容易出現集群規則的朝同一方向游水,這是索餌覓食的表現,說明水體中餌料不足,這時需及時投喂,滿足蝦苗的營養需要,避免蝦苗饑不擇食,攝食池底青苔、死藻。東山大多數養戶放苗早期投喂偏少甚至不投喂開口料,所以經常會出現放苗后幾天內出現集群同向游水覓食的現象。
16、撐船時常見有蝦跳是怎么回事?
a、投喂不足,部分吃不到飼料的蝦在船附近攝食船底附著的藻類或船邊積累的死藻、泡沫等,受應激后起跳。
b、蝦一般是在底部活動的,撐船時蝦跳說明蝦已經在二層水游動,底部環境惡化,底熱或底層溶氧不足,從而引起蝦不伏底,受應激后起跳。
17、晚上手電照射池塘時,蝦跳嚴重是怎么回事?
首先蝦跳就說明蝦已經不在底部而在水體中上層游動了,原因有:
a、底部溶氧不足,蝦不沉底;
b、底質惡化,有害物質增多,蝦不沉底;
c、水體夜光藻多,水發光嚴重,蝦不安分游動,不沉底;
此時的蝦容易產生應激,光照過去就大量跳起來。
18、溫棚中,為什么降溫后潑撒飼料后立即出現大量蝦起跳現象,而且飼料潑到哪,哪里就有蝦起跳?
在東山,這種現象多出現在溫棚土池中,降溫后,上層水體降溫較快,池底降溫緩慢,池底相對水體來說溫度高,也就是常說的“底熱”,這時對蝦不伏底,一直在上層水游動,飼料投下去,對蝦應激非常嚴重,就會出現大量起跳的情況。這時需連續使用“速解安”打破水分層,使用“底居安+底加氧”改善底質,降低池底溫度,直至對蝦不起跳為止。
19、不同階段對蝦肝胰臟顏色為什么不一樣?
正常對蝦肝胰臟的顏色多與其攝食食物的顏色有關。蝦苗在苗場投喂黑蝦片為主時,肝胰臟呈黑色,投喂紅蝦片時,肝胰臟呈紅色,所以養殖戶放苗時看蝦苗肝胰臟多為黑色或紅色。蝦苗入塘后,開始投喂開口料,蝦苗攝食開口料后肝胰臟一般呈現灰白色,若投喂不足,蝦苗攝食青苔死藻,肝胰臟容易呈現綠色。隨著對蝦生長,開始大量攝食大粒飼料后,肝胰臟的顏色一般比飼料顏色略深,呈現棕褐色。
20、不同規格的蝦應該吃多大型號的飼料?
飼料大小對蝦生長影響較大,過早轉大料,會造成蝦苗生長不整齊,飼料浪費等問題,過早轉料現象在東山也非常普遍。通過長期觀察,蝦苗在3cm以下很難抱食整顆0#料,所以建議蝦苗3cm以下,投喂開口細粉料。對蝦3-5cm,投喂0#料;對蝦5-7公分,投喂1#料;對蝦7cm以上,投喂2#料。
21、蝦苗上料臺慢、不上臺或上料臺的蝦少是怎么回事?
a、池塘浮游動物多,能共給蝦苗攝食,這時蝦上料臺偏慢是正常的現象,待水中浮游動物數量減少后,蝦苗就會上料臺。
b、蝦苗成活率低。
c、轉料過早,飼料規格偏大,蝦苗無法攝食。
d、池塘套養一些其它的品種,比如青斑、籃子魚和螃蟹等,蝦容易在料臺上受到干擾。
e、新的料臺,蝦對氣味比較敏感,要有一段的適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