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t799u"></tbody>
  •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中國養殖行業領域專業門戶網站
                當前位置:中國養殖基地 / 養蝦

                淺談南美白對蝦病綜合防控防治技術

                編輯:   時間:2018-06-09   瀏覽:

                海大集團資深技術服務專家韋林:對蝦養殖風險很高,主要表現在病害防不勝防,發病率高,尤其這幾年EMS爆發以后,發病率更是高達90%以上,從2010年爆發以來,產量從平均畝產800斤降到2013年的300斤,我在2000年從專業的水產院校畢業以來一直從事白對蝦的養殖工作,見證了白對蝦從高峰到低谷的歷史,現對這幾年我在市場上的總結和思考做個分享交流。

                關于EMS

                現在對EMS的發生原因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是飼料廠由于魚粉價格高而使用替代蛋白原料導致質量問題而引起發病,有些人認為是水源污染包括水質富營養化嚴重引起蝦發病,有些人認為是細菌如副溶血弧菌或新病毒感染,有些人認為是一些農藥或藻毒等使蝦中毒引起的,而我認為上述原因都不是EMS最根本的原因。因為它們經不起推敲。


                我們一定要清楚一點的是:目前EMS是整個亞洲都爆發的,不是一個局部區域,那么,難道亞洲所有國家都差不多同一時間出現了飼料出現質量問題?所有國家都在差不多同一時間出現水源污染問題?所有國家都差不多同一時間出現了一種新的致病性更強的細菌或病毒?所有國家都出現了比以往更加毒的農藥或有毒藻類?我想出現這種情況的概率是很低的,既然同樣是EMS,發病主要的原因應該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找出發生EMS國家在養殖上的共性出來,我覺得飼料、環境、水源都是有較大的差異的,不會是共性,發病的三個因素抵抗力、病原和環境里,我們首先就可以排除環境的因素。


                其次,從目前各個方面來看,發生EMS的塘在弧菌檢測發現幾乎都存在較多的副溶血弧菌,通過蝦苗跟蹤也發現,在蝦苗期間檢測到綠菌的蝦苗更容易發病,于是不少專家如去年有個教授就公開了他的觀點:EMS的病原是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這個觀點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尤其是在一線養殖的群體普遍認可這個觀點。確實,在EMS的預防和控制中我們通過控制弧菌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果,好像這就是真相吧,但是,我們再思考一下,副溶血弧菌其實是這么多年來在蝦塘里很常見的一種致病菌,難道它在2010年以后在不同的地方毒力就同時加強了那么多?我覺得概率很低,我認為副溶血弧菌只是EMS發生的導火索,至多是個幫兇,它不是主謀。


                國內有部分家專家認為:由于前幾年養殖戶一味追求快速生長的蝦苗,為滿足養殖戶的需求,苗場培育出生長速度越來越快的蝦苗,要知道,蝦攝取的能量主要用于生長和免疫,生長速度的提高是要以犧牲抵抗力為代價的,經過幾年的選育,親蝦的抵抗力越來越差。

                我是認同這個觀點的,從2007年到2009年,蝦苗的生長速度越來越快,2009年很多蝦提前20多天上市,生長速度提高30%。

                蝦苗的質量明顯下降,可以從下面幾點得到證實:

                1、從肝臟來看,現在很難看到了標準意義上的好肝了,到清繒期幾乎都會出現黃肝和紅肝,不是腫大就是萎縮。

                2、從12年開始到13年蝦身殼軟薄和肌肉白濁現象越來越普遍和嚴重。

                3、生長速度越來越慢。現在的一代不如以前的二代,二代不如以前的普通苗,普通苗很多根本就到100條規格就不再長。

                4、蝦苗抗應激試驗明顯不如以前。鹽度或甲醛等蝦苗抗應激試驗死亡率大幅提高。

                從這四點來看,蝦苗的體質確實明顯下降了,其實這四點里,第2和第3點及第4點只是表面現象,他們都是第1點引發出來的:肝臟主要功能是解毒和消化,肝臟變差就導致蝦的消化差和抵抗力變弱。在10年爆發EMS后,有細心的客戶曾反映出苗時觀察到蝦苗的肝臟上面有些白點,我們認真觀察后發現確實如此,并用顯微鏡觀察,發現肝臟有病變的狀況,也重點跟蹤了幾批肝臟白點嚴重的蝦苗,發現這些蝦苗發病率幾乎百分之百,肝臟先天性出問題是很明顯了。
                中國養殖基地 yzjidi.com
                上面三張圖就是蝦肝出現白點。

                從生長速度來看,現在一代苗的生長速度和2010年以前的二代苗差不多,而二代苗比以前的普通苗還慢,而且大小不均勻,估計都是由于肝臟變差使消化吸收差引起的。正是由于肝臟先天性受損而導致的消化差和抵抗力差,造成了蝦慢大,大小不均勻,營養不足引起的殼薄,白肉。體質變差,對環境的要求提高了,以前不會導致蝦發病的環境現在會使蝦發病了,同樣的環境養不出以前的產量,一樣的技術和管理卻失敗了。

                我覺得發生EMS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肝臟先天受損,導致蝦的消化變差和抵抗力變差。消化吸收變差,就會導致和以前吃一樣多的料,但飼料利用率低,長速和體質都不理想,也導致塘底惡化加快,蝦的環境惡劣,加上抵抗力也變差了很多,這時候的病菌在較低的數量和毒力就能導致蝦發病,最終導致市場的發病率高達90%以上。

                就是說,現在由于蝦苗的抵抗力嚴重下降,即使在病原和環境沒有改善的條件下,蝦的發病率都會大幅提高。何況現在養殖密集,工業排污加重,水交換率低,導致水源富營養化,加上天氣反常,現在蝦的環境其實也在嚴重變差,反映在有害藻類多,水色不穩定。大部分養殖區已經養殖對蝦多年,尤其是土塘,塘底污染嚴重,導致病原增加,在多年大量使用消毒劑后,很多病原也出現了抗藥性,不好控制。所以在10年爆發腸炎后,產量逐年下降,珠三角產量由2009年的800斤畝產降到2013年350斤畝產。

                因為蝦苗的抵抗力嚴重下降主要是由于先天性的因素導致,養殖戶通過后天的手段很難在抵抗力方面彌補好,所以如果要提高成功率,除了苗場要逐漸把蝦苗的質量提高上來,養殖戶必須在抵抗力,病原,環境這三個因素都加強,只有一個因素有加強,成功率和產量未必會提高,三個因素都加強,加強程度越高,成功率和產量才會越高。之所以這幾年很多養殖戶很迷茫:為何蝦怎么養都發病,產量一直提不高?就是因為養殖戶們還停留在以前的思維里,覺得調好水就能把蝦養好,沒有做到綜合防控。

                防控EMS經驗分享在2010年,我們發現發生EMS的塘按照弧菌病的處理方法來處理有比較明顯的控制效果,據此推斷EMS的發生即使不是弧菌引起,至少弧菌病也是并發癥。所以在11年我們在新會和珠海區域給海大客戶推廣控菌為主要防病思路的養殖模式。思路就是:通過控制水體和蝦體內的弧菌數量來帶到防病的目的,主要措施為:放苗前大劑量漂白粉消毒塘底和水體,打底(以菌抑菌的思路,在正常情況下確實能把弧菌控制在較低的數量),養殖前期每隔7天左右使用活菌,以達到以菌制菌的目的來抑制弧菌,養殖中后期每隔7天左右水體和塘底消毒,定期內服中草藥和拌喂乳酸菌等活菌來抑制腸道弧菌。但最后的結果是,按照這種模式來養的塘和市場相比沒有明顯的效果。為何沒有效果呢?是思路錯了,還是別的原因?經過分析,我們認為思路本身沒有錯,問題就是這個思路在實際生產中是很難做到的。

                因為,在實際生產中,雖然在大部分時間我們能夠把弧菌控制在較低的水平,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弧菌還是能夠在很短暫的時間里爆發。現在具體來分析一下。一、病原來源很廣,親蝦攜帶而傳給蝦苗,餌料如豐年蟲等攜帶病原,水體攜帶,塘底潛伏,空氣傳播,工具交叉使用傳播,動物如飛鳥傳播。二、病原潛伏期長以及難以完全滅絕。在養殖過程中一些病毒在底泥的潛伏期達幾年以上,有些病原寄生在宿主體內難以殺滅,如寄生在輪蟲、螺體內;三、在養殖的環境下消毒劑在正常劑量下對病原的殺滅率達不到100%,在消毒幾天后又恢復到較高的數量。如下圖是我們跟蹤很多塘的數據:

                中國養殖基地 yzjidi.com
                注:祿奇是強氯精。即使大劑量消毒,水體在消毒后第三天又處于較高的水平。

                四、一些特殊情況,如倒藻,有機物突然增多,氧氣急劇下降,導致有益菌下降,弧菌大量繁殖,這時即使消毒已經來不及。

                正是由于病原難以控制,我們直接控制弧菌的思路在實際生產中是行不通的。于是我們把焦點放在了環境上,對市場上進行大量的調研。發現了2條重要的線索:1珠三角水體普遍缺乏鎂離子,大部分塘在70ppm,而需求量是117ppm;2養殖成功的塘大部分是保持一定濁度的塘。據此分析認為,濁水塘成功是因為環境更加穩定,而且因為藻類少,所以水體的鎂離子相對充足。而濃藻塘因為鎂離子的嚴重缺乏,導致藻相不穩定,造成了環境不穩定,鎂離子的缺乏導致蝦殼薄而軟,抵抗力差,所以濁水塘成功率比藻濃的塘高。

                于是,2012年我們推廣水永葆模式,思路就是通過添加鎂離子,通過殺藻劑和活菌控制藻類在較少的水平來保持水體一定的濁度。結果是使用水永葆模式的客戶也并沒有比其它客戶取得更好的成績。事后我們分析發現,效果不好還是由于在實際生產中思路難以達成,按照水永葆的塘大部分還是出現藻濃的情況,達不到濁水的程度,而使成功率得不到提高。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產品不支撐:1、使用殺藻劑,有時殺死率很低,即使殺死率高,但不用幾天藻類很快又濃起來;2、活菌就更難控制住不讓藻類濃起來;3、補充大量鎂離子后,很多塘的鎂離子濃度并沒有多少增加,而且隨著藻類越來越濃,最后鎂離子還是嚴重缺乏。二是養殖戶技術水平有限:定向培藻本來就是難度很高的活,普通養殖戶的技術水平不足以控制好藻相。

                雖然2012年水永葆模式難以改變現狀,但在過程中我們還是有不少的收獲:在使用水永葆模式的客戶里,一些養殖技術水平較高的客戶取得了更好的成績,他們做出了水更加穩定的效果,產量相對滿意,這給了我們信心,盡管最后的結果不理想,但我們所走的方向是對的。所以帶著希望繼續在市場摸索和發現,以尋求操作性強的模式。

              1. <tbody id="t799u"></tbody>
              2.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3.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粉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