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良土壤
池塘土壤是微生物的生存介質,其礦物質組成很大程度反映了池塘水體礦物質組成,是
對蝦餌料生物的來源。
1、修整:
養殖中池塘壁坍塌、淤泥老增厚、蝦塘變淺、載水量下降等對養殖影響非常大,會直接導致產量降低,所以,在每造養殖結束后必須對池壁、塘底進行徹底修整。高位池的塘壁是水泥和黑膜結構的,更須嚴密檢查有無縫隙和漏洞,及時晾曬修補,防止滲漏。
2、清塘:
清塘是養殖最重要的一步。在進水前用生石灰或其它藥物殺滅池中在害生物,清除池底有機廢物、礦化淤泥,改良土壤。進行清塘前先清淤或沖洗。清淤可有效清除池底殘留的在害病菌、蟲卵、野雜魚等;清淤困難或沙底池塘則需要用高壓水沖洗。
3、曬塘:
曬塘能提高池塘土壤的氧化程度,一方面提高土壤與池水的營養物質交換,從而提高水的肥度;另一方面延緩池塘土壤的老化。
新挖的池塘曬干曬透即可。由于池底土壤中有大量前造遺留的有機物,因此老塘在曬干后必須進行翻耕(翻耕深度為10~500px)以提高土壤的通氣性,促進空氣與土壤的接觸,充分氧化分解有機質。
4、堿化:
池塘土壤PH值應在6.0~9.5才能保證有足夠的二氧化碳供給藻類生長。當土壤PH值≤6.5且水源堿度低時,就要堿化池塘土壤。
5、營養:
進水前要針對性調整池土營養結構。高產的池塘要求土壤PH6.5—7.5,可利用磷≥60ppm,可利用氮≥500ppm,有機質含量1.5—2.5%,可利用有機碳與可利用氮的碳氮比10—15.對于超過兩年養殖的池塘需要進行上述指標的檢測及其營養的調整,以免出現連作障礙。
6、改底:
進行培藻前要先定殖有益菌群、促進土壤有益微生物生長,以提高池塘土壤的生物活性和肥力。應先進水0.5米,用“增氧凈底片”高濃度浸泡2天,然后再用“安消酶”2倍用量全池潑灑。
(二)改良水源
1、進水:對蝦放苗前必須要求鹽度在0.2~0.16%,可用海水、鹵水、地下鹽水、粗鹽及化工原料等來調節出實際養殖所需鹽度。
鹽水加好后根據天氣和潮水情況,在放苗前7~15天進優質藻相的水0.8~1.2米(海水養殖區要加淡水),進口用60目(或雙層40目)篩絹網過濾,以防敵害生物進入。進水同時增氧機全開,將鹽水淡水混合均勻。此時,用氣氧(管道式增氧機)效果最好。連開2~3天后檢測鹽度,再將池水鹽度調節到苗場出苗鹽度。
2、消毒:鹽度調好后就要進行水體消毒。消毒及藥品的選擇須根據放苗的時間和藥品的藥效期來定。常見的消毒藥劑漂白粉等等刺激大、藥殘大。建議養殖們用新昌慶豐生物的增氧凈底片(藥效3~5天,無藥殘)。
3、水化調整:消毒后檢測并調整各項水化指標及藻相情況。
4、肥水:消毒藥效過后即可施肥培藻。根據池塘底質水質肥瘦情況,靈活選擇合適的肥料及施肥量進行肥水,同時配以活菌制劑安消酶來控制優良藻相。
(三)放苗養苗
1、選苗
選擇優質蝦苗至關重要,決定了四到六成的養殖成功率。應選擇有質量保證的信譽好的苗場,并通過外觀、鏡檢判斷蝦苗是否健康;然后做離水、鹽水、低溫等實驗,檢測對蝦的肌體活力、抵抗力等基本情況;大規模放養的最好要做弧菌檢測和PCR病毒檢測。
2、試水
試水的目的是確保水中消毒殘留,水化因子等對蝦苗沒有影響才可放苗。試水時,在池邊2~5米外將50~100尾蝦苗放入能接觸池底的小網箱中仔細觀察。若12~24小時后試水苗健康活潑、無中毒現象、成活率≥95%就可放苗。若試水苗健康且成活率80~95%之間可用安消酶處理1~2日后再試水放苗。若蝦苗有網箱中行動異常、煩躁不安,或出現明顯中毒癥狀或成活率≤80%則應嚴格檢查水質、做針對性處理。
3、放苗
放苗最重要的是溫度差,池塘水和袋子水溫差越大,苗就越不好。池塘水和袋子水溫差越大,苗就越不好;放苗前塘水PH值一定在8.5以下;連續晴天上午放苗,陰天中午也行,但不要在太陽高照的時候;最后還要注意放苗密度。
安消酶的使用方法:(1)投放苗前:全池潑灑全塘解毒,提前3~5天使用,增加天然餌料,培養水中浮游生物含量,做到苗放后有東西吃。使用前50:1兌塘水激活2~3小時,用量:30ml/畝,每7~10天添加一次,首次用量加倍。(2)投放苗當天:活化2小時后浸泡10~20分鐘,可恢復苗種體質,降低應激反應,提高成活率20%。
4、保苗
放苗后,PH值高、亞鹽高、肥水沒效果可采取如下方案:(1)連用2遍“增氧凈底片”進行改底,解水毒。正常使用:每畝米100~150克;底質發黑、發臭、底熱、解毒、除臭時,每畝米200~250克;處理黑水、老綠水、赤潮水等不良水色時,每畝米200克,第二天再使用一次。(2)第三天用“安消酶”調水,調節水體菌群平衡。PH值會回歸正常,亞鹽也會慢慢降下來。(3)養殖后期、高溫期及易爆發疾病期加量使用。
安消酶在高含量消毒劑和大量抗生素存在的情況下將難以發揮作用。安消酶是純生物制劑,綠色環保,無毒副作用等一切不良反應。
5、蝦苗標粗
大面積池塘或養殖場適合采用標粗操作。用小池或在大池中圍出小面積水體,將蝦苗領跑養殖15~25天,同時可時行蝦苗的淡化和轉肝操作。
6、過塘操作
蝦苗2.5~4.5厘米就可過塘養殖。在大塘中圍膜標粗的比較簡單和安全,直接在塑料膜一邊或四邊打開一個口,蝦苗就會自己游出;如果是不同池塘標粗的則必須進行過塘操作。
(四)水質管理
1、水化指標:水化指標要經常檢測,若有不正常、超標要及時有針對性地處理。南美白對蝦最適合水化指標如下:

2、藻相監控:優良的藻相不僅可供給對蝦攝食生長所用,更重要的是能維持一個穩定而優良的水體環境。對蝦養殖不僅需要辨別常見水色對應的藻相情況,還可以推斷藻類的生長狀態以及隨后的發展變化。便于及早預防處理。
3、菌相維護:菌相不僅決定藻相,還很大程度上影響底質。所以,對蝦養殖中須要不定期的頻繁追加有益活菌。以提高水體環境的分解和凈化能力,促進池塘營養元素的循環。
由于安消酶由5種天然有益菌和11種酶組成,安消酶可以維持水體菌相平穩;菌相平穩了,水體的藻相就容易平衡,優良的藻相可以提供給對蝦天然餌料,更能給對蝦一個優良而穩定的水體環境。因此,養殖過程中使用安消酶進行調水、肥水可以達到降氨氮、降亞鹽、降低餌料系數、提高苗種成活率的作用,最終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4、換水管理:換水是減少池塘有害物質積累的基本方法。一些緊急情況時還是增氧急救的一種快速有效的措施。但換水會池塘原有的水體環境劇烈變化,所以要注意對蝦應激及水質變化。需檢測水源水化指標,盡量選擇水源指標與池水接近時換水,所以使用蓄水池處理是最好的操作。沒有條件且又有較大水化差異的,就要準備對蝦抗應激藥物,還要及時用安消酶調整差異較大的水化指標回歸正常。
(五)底質管理
養蝦先養水,養水先養底。對蝦是底棲動物,平時大部分時間在池底活動覓食,所以能否健康養殖,底質至關重要。
慶豐生物“增氧凈底片”您改底的好幫手!!!
1、土壤土質:底質管理首選要考慮土壤土質情況,不同的土壤種類處理方法和日常管理都不同。土壤有很多種分類。辨別區分池塘土壤,就可依據土壤的特性有針對性地對池塘進行改良和管理,方便水土調控對于對蝦養殖有指導意義的土壤分類有以下兩種。
(1)按土壤質地分:
①砂質土:砂土疏松通氣,保肥保水能力差,有機質養分含量少,且易分解,肥效迅速,但后勁不足。施肥時要注意:單次施肥量不能過大;多施有機肥,不施化肥,少量多次;微量元素最好配合安消酶一起使用。
②壤土:砂粘適中,兼有砂土和粘土的優點,通氣透水,保水保肥性好。是養殖最適合的土壤,相對最好培藻的土質,但多年養殖的這種土質也需補充微量元素。
③黏質土:通氣透水性差,養分豐富,在機質分解緩慢。保肥保水性好,養分利用率低。施肥原則是用礦物質含量高的藥物逐步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養分利用率。同時配合安消酶等活菌制劑放出土壤里的各種養分。
(2)按土壤的PH值分:
①堿性土:PH值超過7.3的土壤,包括石灰質土、鹽土、堿土。一般華中華北或海邊沙灘廣西北海常見。這類土壤前期較難養,生長會相對緩慢些,蛤處理得當中后期會相對容易管理。要注意有機營養的添加,配合增氧減凈底片多解毒,配合安消酶等活菌制劑來調控水體PH值。
②酸性土:如紅樹林土(酸性硫酸鹽土)。華南沿海、常年養殖區域常見。這類池塘前期水質較難穩定,礦物質的流失比較嚴重,中后期養殖較易發病。注意用石灰或海水堿化礦化土壤即可。但由于用量相對較大,最好放苗前處理。
2、污染物質:污染底質的主要物質有:塘壁沖刷下的泥土、糞便、殘餌、死藻、水源污物等。底質的污染情況主要決定于養殖密度和養殖老過程在的管理。而這些有機物如果處理好了,也能很好地被活菌藻類利用,直接為水生微生物提供繁殖所需營養。而安消酶中和“菌”和“酶”恰能分解糞便、殘餌、死藻等污物中的有機質,變廢為寶。
3、毒素沉積:常期養殖的池塘有很多毒素沉積池底,包括有機質厭氧分解的眾多在毒產物(NH3、NO2-、H2S等)、細菌病毒代謝產物及藻類毒素等等。這些毒素要應用增氧凈底片氧化降解和解毒處理,配合安消酶進行有益菌分解利用效果會更好。
4、可溶污物:有一部分污染物、有機物和毒素(統稱可溶性有機物)是可溶解在水中的,排污時可能看不到(常見于高位池)感覺底質很好,但長期積累危害更大。這就需要用增氧凈底片等強氧化性環境改良劑去降解處理,減輕池底壓力,配合安消酶進行有益菌分解利用效果更佳。
5、管理操作:養殖前的推挖修整、清潔洗曬、消毒改良等都是為了中后期底質管理打下基礎。養殖階段要做的就是定期和不定期的排污扒底、氧化池底、礦化有機質及活菌分解。
(六)飼喂管理
對蝦養殖飼料成本占總成本的40~50%,而且飼料喂管直接影響對蝦生長與池塘環境,是對蝦養殖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
1、科學放罾:放罾不僅要科學地計劃位置與數量,還要勤清洗善管理。(1)數量:罾數由對蝦存塘量決定。每15~25萬尾對蝦需要放一個料罾。(2)位置:罾應放在離池邊2~4米的池底(水深超過1米),同時應該置于靠風頭一邊(如果是兩個以上,最少需要放一個在近風尾處);料罾不能太過靠近排水口(相距最少5米)、增氧機(相距最少3米)。
(3)管理:料罾上要用明顯易見的浮標或竹竿,以便查罾;新罾塑膠味較重,須用池塘底泥攔蒜泥糊上曬干,洗凈后才能使用;養殖前期一般固定放置,但中后期必須經常移動(一般7~15天變動一次),以便更準確地觀察吃料情況及對蝦狀況;如有混養,可用混養品種不能通過的漁網罩住料罾做成“網罾”;料罾必須經常清洗(1、2個月洗一次),以免上面滋生細菌、霉菌感染對蝦。
2、合理飼喂:合理的飼喂不僅要科學地定餐定量,注意查罾掌控吃料時間,同時要頻繁地巡塘扒底監測水質底質,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還要適當控料。
3、科學查罾:查罾是對蝦養殖管理的一項措施,直接決定了料比高低,對蝦的肌體健康及疾病的恢復。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措施。

(七)天氣管控
天氣變化對養殖的影響非常大,不僅會讓環境出現較大波動變化,使水生微生物種群出現衰退和死亡,還會直接令對蝦應激發病。
1、關注天氣:對蝦養殖必須時刻關注天氣變化。不僅要關注當地天氣預報,在交替天氣多變時還要關注風向及100~200公里內的天氣情況。
2、控料防病:天氣變化之前就要注意控料減輕肝臟負荷,減少環境壓力,同時注意保健調理,增強對蝦抵抗力,確保惡劣天氣時能平安度過。
3、應急預防:在惡劣天氣到來前不僅要維修好常用設備(電機、電路、報警器、增氧機、防逃網、進排口等),還要備好應急藥物。
4、事后處理:天氣正常后,要注意控料內服,提高免疫保肝防病;注意輕量多次的消毒防病;注意補菌追肥,調水改底,恢復優良的水環境。改底建議增氧凈底片——安全可靠;調水建議用安消酶——綠色環保、效果好。
(八)日常記錄
做好管理記錄可以追蹤管理,歸納得失成敗,總結經驗教訓,為一次的操作管理提供合理的建議。這項工作雖然繁瑣,但對長期養殖意義重大,原則是看記錄就能明確反映該造養殖的操作。
1、基本數據:池塘面積、地址、土質情況、水源情況、周邊情況、以前養殖品種及用藥情況;放苗日期、數量、規格、來源;混養品種及規格數量等。
2、飼喂記錄:飼料品牌、價格、每天飼喂餐數及料量、吃料時間、糞便顏色形狀、注明異常糞便情況、料罾清潔情況。
3、對蝦情況:對蝦體表癥狀、活力情況、蛻殼情況。
4、環境記錄:基本指標(鹽度、水溫、透明度、PH值、氨氮、亞硝酸、溶氧、硬度)、水色、水質底質異常情況。
5、管理記錄:設備開關及時間、設備購置維修及花費、鏡檢(藻相及蝦體癥狀)、用藥及效果記錄、進排記錄、巡塘記錄。
6、其它記錄:日期兼農歷、天氣(含溫度、風向、風力、濕度、晴雨霧雷等),捕撈及稱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