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對蝦養殖常見病“死底癥”發生的原因
編輯: 時間:2018-06-09 瀏覽:
隨著南美白對蝦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方式日趨普及。然而在大力發展的同時,養殖環境也受到較為嚴重的破壞,導致因環境惡化造成對蝦發病死亡的現象不斷發生。近年來,南美白對蝦危害較大的主要病害除了山桃拉病毒和桿狀病毒引起的紅體病和白斑綜合癥等傳染性病毒病之外,又出現了一種“死底癥”,又稱“偷死病”。該病主要發生在高密度養殖的蝦塘,一般在池水富營養化且水質變壞時容易發生。目前正值持續高溫天氣,白對蝦隨著快速生長,池內載蝦密度不斷增大,加上攝食量大,排泄物多,水質極易惡化。因此,在南美白對蝦生產的關鍵季節,廣大養蝦者在著重加強飼養管理的同時要謹防“死底癥”的發生。
“死底癥”表現的癥狀:“死底癥”主要發生在生長的中后期,且養殖密度較高的蝦塘。通常在水溫達28℃以上,發病對蝦規格在80—120只/公斤。發病初期,一般每天在池底可發現1—2公斤/池,到蛻殼時為死亡的高峰期,若不加以控制,死亡現象會持續下去,直到收蝦季節,甚至絕收。由于絕大部分蝦死在池底,平時不易察覺,故有些蝦農也稱之為“偷死病”。死蝦肉眼觀察無明顯的癥狀,部分死蝦可見黃鰓或黑鰓,有時可見軟殼紅體癥狀,容易誤診為紅體病。
“死底癥”發生的原因:主要原因是養殖過程中,不注重蝦池的水質管理和調控,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大,水質狀況惡化,對蝦的排泄物、殘餌、池內有機物等在異養性細菌的作用下,蛋白質及核酸會慢慢分解,產生大量的氨等含氮有害物質。而氨在亞硝化菌或光合細菌的作用下又轉化成亞硝酸,亞硝酸與一些金屬離子結合以后可形成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又可以和胺類物質結合形成具有強烈致癌作用的亞硝胺,從而造成對蝦抗病能力急劇下降,進而中毒死亡。據調查資料報道,發生對蝦偷死現象的池塘水質指標中的亞硝酸氮普遍偏高,通常淡水或咸淡水池塘,其亞硝酸氮高于0.5ppm時,即可發現“死底”現象;而鹽度高的水體,其亞硝酸氮高于1.0ppm時會發現“死底”現象。因此,若能及時將亞硝酸氮降低到一個安全閾值,可有效地控制“死底癥”發生和蔓延。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 蝦不可以和什么食物一起吃 吃蝦的禁忌
- 現在小龍蝦苗價格多少錢一斤?2020年小龍蝦苗價格會漲嗎?
- 2020小龍蝦上市價格是多少?小龍蝦哪里的最有名?
- 小龍蝦好養嗎?
- 小龍蝦網箱養殖技術
- 養小龍蝦的池塘怎么挖 小龍蝦養殖池塘開挖方法
- 中國對蝦多少錢一斤?2020年中國對蝦價格行情走勢分析
- 小龍蝦養殖技術大全
- 養殖小龍蝦有秘笈嗎 悟透就是養龍蝦高手!
- 一畝能養多少斤龍蝦,小龍蝦畝產多少斤
- 養龍蝦要投資多少錢?
- 小龍蝦怎么清洗干凈?
- 河蝦的營養價值及功效與作用
- 基圍蝦的養殖注意事項
- 羅氏蝦養殖技術 羅氏蝦的養殖前景
- 河蝦怎么做給寶寶吃?
- 養殖小龍蝦難在哪里
- 喇蛄和小龍蝦的區別
- 在淡水條件下怎能養殖皮皮蝦?
- 皮皮蝦怎么養殖?皮皮蝦養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