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疾病預防與檢驗
俗語說「預防勝于治療」,語意是說:在疾病發生之前,要預先將疾病發生的任何可能管道完全阻段,使得疾病沒機會發生,這樣所花的心力會遠比因疾病所費的心力來的小;運用在養蝦產業上,就是要讓會影響蝦的收成數下降因素,完全被了解與控制,這除了必須仰賴養蝦師傅累積的經驗外,還要有精確的科學儀器做輔助,才有辦法做到。
在蝦養殖產業上,想成為每次養殖都可以達到高收成的成果,就必須透過良好的管理配合與良好的檢驗工具來做為基礎,良好的檢驗工具在蝦場四處可見,像是溫度計、溶氧量偵測計、氨氮檢測試劑、鹽度計,這些檢測工具可以明白的告訴技術人員,養殖環境狀況為何,進而去判斷發生的狀況并解決這些問題,才可將蝦養好;像是水里的鹽度變化,在每次的放苗、在每次的大雨過后,是不容養蝦人輕忽,放苗時蝦苗原本的養殖鹽度與放養池的鹽度差異過大,所造成的損失,是完全不必要的,這時鹽度計就相當的重要,而其它工具也都是一樣的道理!
養殖上的病毒所會造成的重大損失,也是眾所皆知,在尚未找到如何醫治病毒的方法前,如何將病毒排除在養殖系統之外,有效的檢驗就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病毒預防的動作要有哪些?除了必須從環境上的徹底防范之外,還要隨時隨地的監控蝦子或是可能帶原的生物,唯有靠檢驗的方法,才可以做到「預防勝于治療」,降低養殖過程中病毒所帶來的風險。
蝦病毒疾病的預防方式
要做病毒檢驗首先就得明白病毒入侵的管道、才會知道要從何處驗起、何時要檢驗、驗完后才知道該如何反應才正確,蝦病毒傳播的途徑,經統合后有以下幾種來源:
透利用帶病的種蝦孵育蝦苗,造成垂直式的病毒感染
放養帶病的蝦苗引起水平式的病毒感染
投喂未消毒處理的鮮活餌料和劣質帶病毒的合成飼料
投喂帶病毒的病蝦
讓已經受病毒污染的水源,交叉感染養殖池(如養殖池飛濺的泡沫)
透過帶有病毒的媒介生物傳播(例如白點病毒會透過甲殼類動物傳播)
清池不徹底使蝦池殘留病毒
透過養殖池里使用的工具,造成機械傳式病毒傳染
前2點均是透過養殖池生物體所造成的感染,后續6點則是在有病毒進入養殖環境后,不當處理所造成的病毒擴散!目前病毒病皆無有效藥劑可使用,再減少成本與減少濫用藥劑的前提下,針對病毒疾病的預防方式建議如下:
1. 種蝦與種苗控制:
a. 選用SPF無特定病毒的健康種蝦
b. 選用SPF無特定病毒的健康苗種,不要使用濫用抗生素育出來的苗種
2. 養殖池的管理:
a. 采取封閉或半封閉的養殖方式,建立水質測試,不符合養殖條件的水絕不入池,或是先將水體消毒后再加入養殖池中
b. 針對養殖水體篩檢,不可以含有撓腳類、水中昆蟲、雜蝦蟹等可能帶病原之水中生物
c. 針對曾經發生過病害的對蝦池,必須進行徹底的清池
d. 各池管理員要做到用具與手常進行消毒,以免將病毒傳播開來
e. 減少環境對對蝦的壓力和各種刺激,控制對蝦的密度(以不超過60萬尾/公頃為原則)
3. 飼料的管理:
a. 增加對蝦的免疫能力
b. 不可盲目投喂鮮活餌料
4. 日常的觀察:
a. 定期觀察對蝦生長的速度
b. 發現個別死蝦,需盡量挑出來,并進行病毒檢測,對養殖場所有器具均需徹底消毒,并銷毀已經死亡的對蝦
所以有關蝦病毒的預防除了要有良好的管理外,良好的病毒檢驗工具也是不可缺少的,以目前研究單位與各大企業所使用的方法以下簡單介紹:
電子顯微鏡:將生物體放大數千倍以上,可直接觀察到病毒個體,需要龐大的儀器設備與經驗豐富的技術操作人員,一般大規模的研究單位才有。
蛋白質檢驗技術:又稱蛋白質免疫檢測法,只需有專一抗體,方法簡單,操作時間數小時,可在病毒量很高時(疫情爆發后),做病因確認。
核酸檢驗技術:
a. Dot blot:方法簡單,成本低,操作時間數小時,可在病毒量較高時(疫情爆發后),做病因確認
b. 一次PCR:將病毒遺傳因子(DNA)放大,需PCR相關儀器設備與經良好受訓的技術操作人員,操作時間數小時,可在病毒量較低時,偵測到。
c. Real-time PCR:將病毒遺傳因子(DNA)放大,需Real-time PCR相關儀器設備與經良好受訓的技術操作人員,操作時間數小時,可在病毒量較低時,偵測到。
d. 二次PCR:將病毒遺傳因子(DNA)放大,需PCR相關儀器設備與經良好受訓的技術操作人員,操作時間數小時,可在病毒量非常低時,就可偵測到。
目前不論研究單位與各大企業所使用的方法,都是以最靈敏的核酸放大方法:二次PCR,來監控病毒,以達到生產SPF蝦苗、監控種蝦與大蝦養殖,也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推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