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小龍蝦養殖規模的急速擴張,小龍蝦主產區大規模暴發性死亡給養殖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病害防治學科首席科學家曾令兵博士2015年對不同地區病蝦所做檢測均發現蝦體大量攜帶白斑病毒,然而在天然封閉水體中抽檢的小龍蝦未發現病毒,基本確定小龍蝦發病是病毒感染并發細菌性疾病造成的。2016年華中農業大學顧澤茂教授在不同時段分別對小龍蝦活體進行檢測,在5-7月份發現大量病蝦攜帶白斑病毒及檸檬酸桿菌。筆者結合生產實踐總結,認為造成小龍蝦大量死亡的根本原因是白斑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系列死亡現象。
白斑病毒主要對蝦體的造血組織、結締組織、前后腸的上皮組織、血細胞、鰓等系統進行破壞。發病初期病蝦活力差,白天不怕光在池塘邊緩慢爬行,或進入地籠即出現死亡;尾部肌肉白濁,先死大蝦,后死中蝦、小蝦,頭胸甲與腹節甲殼易被掀開而不粘連真皮,內臟積水嚴重。
【病原】
白斑綜合征病毒(Whitespotsyndromevirus,WSSV)是線頭病毒科(Nimaviridae)、白斑病毒屬(Whispovirus)的唯一成員。WSSV為有囊膜的桿狀病毒,呈卵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20~150納米,長270~290納米,雙鏈DAN病毒。
【主要癥狀】
病蝦活力低下,螯足及附肢無力,無法支撐身體(圖1),大多分布于養殖池塘邊淺水區;頭胸甲易剝離(圖2),部分頭胸甲處有黃白色斑點(圖3、4);解剖可見肝胰腺顏色淡黃(圖3),胃腸道無食物,一些病蝦有黑鰓癥狀;部分尾部肌肉發紅(圖4)或者呈現白濁樣。



【流行情況】
世界上所有人工養殖的南美白對蝦及克氏原螯蝦均是WSSV的宿主,大部分蟹類也對WSSV敏感。該病毒可通過水平傳播與垂直傳播感染對蝦,臺風或梅雨季節引起氣溫劇烈下降常引起該病暴發。患病的小龍蝦最大的特點是先死大蝦,后死中蝦,再死小蝦,且發病快、傳染性強、死亡率高。
據丁正峰等對江蘇省的邵伯湖、白馬湖、盱眙、祿口等地的調查,5-7月份養殖的小龍蝦體內均能檢測到該病毒,WSSV檢出率為30%~52%,死亡率約為30%~50%。
小龍蝦WSSV發病快,傳染性強可能與患病死亡的小龍蝦被其他未患病的蝦殘食有關,通過食物鏈或自相殘食進入宿主消化道是WSSV的主要感染或傳播途徑。且該病常并發感染細菌性疾病,而使死亡量增加。
【防治方法】
1、提早投苗,提早收獲,待疾病暴發時大蝦基本收獲完畢。
2、養殖池塘種好水草,改善水質,保持水質穩定,注重水體增氧。
3、穩定水體緩沖能力,提高水體總堿度、硬度。
4、在4月底至5月底適時投喂抗病毒中草藥如“三黃散”或“酵母多糖”,以提高小龍蝦非特異性免疫力和抗病力,能大大降低發病率。
5、對于發病小龍蝦養殖池塘可選擇第一天全池潑灑“二氧化氯”,第二天全池潑灑“聚維酮碘溶液”或“季銨鹽絡合碘”,第三天全池潑灑“大黃末”;外用藥物時同時口服“三黃散”和“水產復合多維”5~7天,并發細菌性疾病時口服“5%恩諾沙星粉”3~5天。
【注意事項】
1、確診患病毒病時不得使用強刺激性藥物如強氯精、漂白粉、生石灰等。
2、飼養活動應以避免小龍蝦產生應激為原則。
【實踐總結】
小龍蝦白斑病毒其實并不可怕,沒有在南美白對蝦養殖上那么高的死亡率,通過外部環境調控和內服抗病毒用藥能取得非常好的防治效果。
正大水產(湖北)有限公司郭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