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肥育豬的出欄率,也就是提高豬的日增重和縮短肥育周期,用少量的飼料調換較多的豬肉。為此,應抓好以下科學豢養辦理辦法:
1.充實操縱雜種上風。差別品種雜交所獲得的雜種豬,比純種親本具有較強的糊口能力,在生長肥育歷程中,具有好喂養、生長快、抗病力強、育肥周期短等特點。大量試驗證明,接納二元雜交豬,比純種豬提高日增重15-20%,三元雜交豬比純種豬提高25%閣下。今朝海內多接納長白與約莫克雜交母豬,再與杜洛克、皮特蘭或漢普夏公豬交配,從而得到最佳的三元雜交組合。
2.早補鐵。仔豬剛出生后,要靠母乳糊口,天天需要7毫克鐵,而仔豬從母乳中只能獲取1毫克鐵。仔豬在生長發育歷程中,每每因呈現缺鐵性血虛而影響生長速率,因此,必然要早補鐵。一般仔豬2-3日齡肌注1毫升“血鐵素”,其效果較佳。
3.提高仔豬初生重與斷奶重。仔豬初生重大,申明仔豬在胎兒期生長發育好,在其后的生長歷程中,體質健壯,患病少,好豢養,增重快,斷奶體重大。按照試驗證明,斷奶體重大的豬,在同樣豢養辦理前提下,將比斷奶體重小的仔豬縮短肥育出欄期1-2個月。
4.提供相宜的溫、濕度情況。豬舍要節制好溫、濕度,溫度、濕渡過高,會導致豬的采食量削減,日增重降落;溫渡過低,則熱能耗損大,采食量多,而飼料報答低。因此豬舍的相宜溫度規模應節制在小豬20-30℃、成豬15-20℃,濕度以節制在50-55%為宜。
5.供應富足干凈的飲水。水是豬生長發育所必須的緊張物質,豬的飲水量因體重、飼料和睦候前提的差別而紛歧樣,一般體重大,喂料越干,氣溫越高,則飲水量就越多。供應的飲水必需富足、干凈。
6.飼喂采納“四定一改”。即定喂的次數、定喂的時間、定喂量、定豢養尺度,改濕拌料為干粉料喂豬。飼喂次數要按照豬的差別生長階段來確定,仔豬一般日喂5-6次,中豬4-5次,大豬3次。飼喂時間,天天要相對固定。飼料喂量,每次要保持平衡。豢養尺度,要按照豬的體重和生長階段,調配差別的日糧配方飼料營養尺度。飼料要將已往傳統的飼喂濕拌料,改為水料分隔,飼喂干粉料,有利于豬的消化接收和提高飼料的操縱率。
7.合理的豢養密度。豬的豢養密度應按照豬的巨細和差別季候而舉行調解,一般以每頭肉豬占0.8-1.0平方米為宜。3-4個月齡每頭肉豬需要占0.6平方米,4-6個月齡每頭肉豬需要占0.8平方米,7-8月齡占1平方米。大豬在夏日每頭豬一般占用1.1-1.2平方米,冬季占用0.9-1.0平方米。
8.實施同窩原圈豢養。仔豬從出生到肥育出欄,實施同窩原圈豢養,比仔豬斷奶后移圈混養效果好。因為削減了應激刺激,可提高日增重7-8%,縮短肥育出欄期20-30天。
9.實施早去勢。去勢后可使仔豬脾氣平靜和順,食欲增長,生長速率加速。去勢日齡越早,對仔豬造成的應激影響越小,一般以20-25日齡去勢為宜,按照試驗,這個日齡比60日齡斷奶后再去勢的仔豬,可提高日增重5%~6%,縮短育肥期15-20天。
10.當令舉行防疫和驅蟲。對肥育養殖村養豬頻道豬要嚴酷根據科學的衛生防疫法式舉行豬瘟、豬丹毒、豬肺疫等病的疫苗防備打針和藥物驅蟲事情,以確保豬的康健和實現養豬的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