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們設計了一種模式,理論上算公司出格賺錢,很賺錢,越想越好,就不要再往下走了,必然是賬算錯了。”在與公司高層的集會上,雛鷹農牧董事長侯建芳曾如許說,“由于這個社會太透明晰,你賺那么多錢別人還活不活?別人都不賺錢了,你跟誰互助呢?以是必然要負擔起對互助方的責任。”
“好處共享、風險共擔”是雛鷹模式的焦點思想,在此模式下,雛鷹農牧養殖范圍迅速擴大:2010年販賣生豬66萬頭,2011年販賣102萬頭,2012年販賣149萬頭。如許的增速可否延續?后續項目資金可有保障?針對這些市場存眷的熱門問題,證券時報記者對侯建芳舉行了獨家專訪。
成長全財產鏈的信念
“公司+農戶”的雛鷹模式是雛鷹農牧上市以來投資者存眷的核心。這一模式可以簡樸歸結為公司提供飼料、豬舍、仔豬等,農戶賣力養殖,再將養好后的生豬按同一代價販賣給公司,養得很多多少得、養得差少得,并配置保底利潤。
正是在這一模式下,雛鷹農牧迅速發展,2009年到2011年公司收入增加別離到達49%、26%和90%,凈利潤則別離增加了41%、39%和249%.同時,公司提出了全財產鏈的成長規劃,并將在三門峽、吉林等地投資數十億成立大型生豬養殖基地。
然而,“豬周期”的存在使得雛鷹農牧注定難以制止行業周期顛簸的影響。跟著豬肉代價的連續走低,公司業績客歲下半年最先回落,終極整年同比降落29%,業績快報顯示本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降落78%.與此同時,本錢市場上呈現了對于公司急速擴張的質疑之聲。
“我們拉長財產鏈首要目的是規避風險。”在新鄭市薛店鎮的辦公室里,談到這個問題,侯建芳顯得有些沖動,“做全財產鏈很難、也很累,屠宰、連鎖店都是進入新的范疇,公司也下了很大刻意。但假如不往下游延伸,在范圍加大后,風險將加大,在行情最差的時辰,會呈現吃虧。”
據先容,養殖與屠宰利潤反向相干,由于豬肉終端販賣代價的特點是上得很慢、下得也很慢,而生豬代價則上得很快、下得也很快,這就存在一個時滯,使得養殖利潤低時,屠宰利潤每每會較高。別的,在向下游延伸后,在養殖行情出格差時,公司還可以做一部門屠宰的凍肉儲存,甚至進一步熟食加工。
對于市場擔憂的資金問題,侯建芳則較有信念:“我們的項目都是按打算走,一部門固定資產屬于租用性子,削減了投資;而且我們本身出產種豬,不需外購。資金需求首要來自三門峽40億項目和東北56億項目,這兩個項目是分5年持久投資,越往后投資越大,前期少,因此公司還可以用時代利潤投入。而且,上市公司融資渠道也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