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石斑魚

淡水石斑魚:別名溪石斑_石斑魚,為鱸形目、慈鯛科、麗體魚屬、羅漢系列品種,原產于北美洲尼加拉瓜。我國岷江水、長江部分支流及臺灣有引進。雖為熱帶淡水魚類,但也可在鹽度10‰以下海水中生長。可與羅非魚、鯽魚混養,以清除羅非魚、鯽魚池塘中小魚苗,達到優質高效的效果。
偏肉食性底層魚類,生長速度快、耐低氧、抗病力強,且外形美觀、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富含粗脂肪、粗蛋白、脂肪酸、DHA、礦物質,既可以做為商品食用魚,又可作為觀賞熱帶魚,是很值得推廣的多用途優質水產魚類。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30cm
形狀分類:
顏色分類:黑色_黃色
活動區域:中下
飼養難度:容易
性情習性:好斗_兇悍
適宜溫度:25℃±3℃
酸堿范圍:7.2±0.4
硬度范圍:10±4
壽命年限:7年
食物飼料:肉食
淡水石斑魚形態特征 >
體長20-30cm,在野生地或寬闊水域,可以長的更大。魚體呈紡錘型,口上位。其軀干兩側各有8條黑紋,垂直黑條紋中央有較黑的色素塊。胸鰭淡黃色,腹鰭、背鰭、臀鰭皆具有黑色條紋,尾鰭黑色條紋與身體垂直。除黑白條紋外,成魚體表略帶黃色,體色隨外界水環境及生殖期間起適應性變化。鱗片為圓鱗,較大。側線鱗斷續。
淡水石斑魚飼養方法 >
適溫25-30℃,20℃以下,攝食明顯減少,15℃以下,身體失去平衡。卵黃消失后的魚苗,可投喂輪蟲、枝角類等小型浮游動物,稍大后可投喂水蚯蚓,然后再以團狀的鰻飼料馴餌,體長達10cm左右即可下塘養成。在生長速度上,雄魚的生長速度顯著大于雌魚。
淡水石斑魚雌雄分辨 >
繁殖時,雄魚體色較黑,雌魚體色較淡,并帶有黃色,腹鰭胸位,尾鰭圓尾型,具生殖突。幼魚眼眶為紅色,成魚眼眶為銀黃色。
淡水石斑魚繁殖方式 >
1冬齡就可產卵。產卵習性與羅非魚一樣,會在池塘底部挖許多產卵的巢穴。產卵一般在下午,產卵后主要由雌魚守衛受精卵。雄魚也會協同守衛,但隨著胚胎發育,守衛行為愈來愈弱。卵為橢圓形,卵色呈黃暗綠色,不透明,粘性卵,卵分散排列在池底上,很少有重疊現象。體重140克的雌魚每次產卵約為3000-4000粒,在水溫26-29℃下受精卵經48小時可孵化出仔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