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鮭

大西洋鮭:別名安大略鮭,為鮭形目、鮭科、鱒屬、鮭魚系列品種,原產于歐洲大西洋北部沿岸河口地。現野生僅存于挪威、愛爾蘭、冰島、蘇格蘭。成魚除繁殖季節外,都生活在海水深度不超過20m深的沿海海域。對河流水質要求較高,其產卵的河流系統往往比較原始,這使得大西洋鮭魚成為河流水質的一個重要生物指標。在過去的30年,由于河流污染、水壩發電廠的建造、河道變遷、過渡捕撈等原因,其數量遭受了毀滅性打擊,下降80%以上。
味道極為鮮美,是極為名貴的食用魚,被譽為“魚中至尊”,拉丁學名意為“跳躍者”,指其不可思議的跳躍能力,可跳過難度極高的障礙。幼魚在淡水中生活1-6年,進入海洋生活。到了繁殖季節,溯河而上,到自己出生的淡水溪流產卵。
生存環境:汽水
最大長度:150cm
形狀分類:梭形
顏色分類:白色_灰色
活動區域:中下
飼養難度:很難
性情習性:敏捷
適宜溫度:14℃±4℃
酸堿范圍:7.2±0.5
硬度范圍:10±6
壽命年限:20年
食物飼料:雜食
大西洋鮭形態特征 >
體長80-150cm,重量可達39kg。成魚體色銀灰,帶有黑色斑點。
大西洋鮭飼養方法 >
在海上,他們的食物包括魷魚,蝦和鯡魚或鱈魚等小型魚類。在全球水產養殖業發達的今天,無論是從養殖工業化程度、養殖規模和產值來說,大西洋鮭魚都是鮭科魚類中,人工養殖產量最大的,主要養殖地在挪威、智利、加拿大、蘇格蘭、愛爾蘭、法羅群島、冰島和澳洲。到2011年,全球養殖總產量超過160萬噸。
大西洋鮭雌雄分辨 >
繁殖季節,雄魚會變成淺綠色或者紅紫色斑點,且魚下頜會發展成一個鉤。
大西洋鮭繁殖方式 >
到了繁殖季節,集群回到其出生地產卵。雌魚用強壯的尾巴在碎石間拍打制造回流,在河床挖出陷坑筑“巢”。雌魚和雄魚會分別在陷坑的上游產卵及排出魚精。大西洋鮭是多次繁殖的,不會在產卵后死去,而是回到海洋,來年重新溯游入河重復產卵。人類至今對它們是如何回到自己出生的河流中的機制仍然不太清楚,但有研究稱,它們是依靠敏銳的嗅覺循著氣味回到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