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氏七鰓鰻

雷氏七鰓鰻:別名溪七鰓鰻_瑞氏七鰓鰻,為七鰓鰻目、七鰓鰻科、七鰓鰻屬、其他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中國、俄羅斯、朝鮮、日本。野生于淡水河流、湖泊。體較小的陸封性種類,半寄生性。
七鰓鰻家族體型較小的純淡水品種,成體營半寄生生活。我國分布較多,約占全球50%,在動物進化和動物地理學上極具研究價值,但食用價值不高。幼體主要以植物碎屑和附生藻類為食,成體以浮游生物為食,也營寄生生活。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18cm
形狀分類:圓柱
顏色分類:褐色_銀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中等
性情習性:兇猛
適宜溫度:23℃±4℃
酸堿范圍:6.8±0.3
硬度范圍:8±4
壽命年限:5年
食物飼料:肉食
雷氏七鰓鰻形態特征 >
體呈鰻形,尾部稍側扁。尾部較短,肛門位于體后部。頭長,圓筒形。眼透明,不為厚皮膜所覆蓋。鼻孔1個,位于眼前背方中央。口漏斗腹位,呈圓形吸盤狀,吸盤內側具許多角質齒,無外側齒。無上下頜。鰓囊每側7個,每囊具1短外鰓管。鰓孔每側7個,位于眼后。體無鱗,背鰭2個,在體后半部,呈兩個山峰狀,基底相連。臀鰭退化為皮褶。體背部暗褐色,腹部白色。與日本七鰓鰻區別為:本種為小型個體,全長約10-17cm,陸封型,尾鰭色淡。
雷氏七鰓鰻飼養方法 >
喜棲于有緩流、沙質底質的淡水溪流中,白天隱藏在水底,晚上出來覓食。營寄生生活時常用吸盤吸在其它魚類身上,用牙齒及舌上的齒銼破魚體,以舌的活塞運動而吸食其血肉。
雷氏七鰓鰻雌雄分辨 >
發育過程經變態,幼體長達16cm時進入變態期,變態后消化器官萎縮,腸部分被組織填充,無寄生營養期,直接進入繁殖期。成體小于幼體,幼體長18-23cm,成體通常12-18cm,有時可達22cm。
雷氏七鰓鰻繁殖方式 >
產卵期5-7月。產卵后部分親體死亡,部分親體可以繼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