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鰻鱺

歐洲鰻鱺:別名普通鰻鱺,為鰻鱺目、鰻鱺科、屬鰻鱺屬、其他系列品種,原產于歐洲、非洲北部,大西洋地中海、波羅的海、摩洛哥、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等地。野生于淡水河流中下游及河口或近岸海域。我國1990年代引進到常見流域開展人工養殖,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鰻鱺生產國,全國共有3000多家養殖場,年產量約12-13萬噸。1970年代起,歐洲鰻鱺的天然資源急劇下降,鰻苗緊缺,我國養殖受到很大影響。2007年CITES瀕危衍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極危物種,停止苗種出口。
降海洄游性魚類,幼、成鰻棲息河川、河口、潟湖。冬末春初洄游至馬尾藻海域產卵,柳葉鰻向歐洲大陸遷移,在大陸沿岸和河口變為玻璃鰻,之后進入淡水生活。雖曾是世界上人工飼養最普遍的鰻鱺魚品種之一,但目前野生種群面臨滅絕。
生存環境:汽水
最大長度:100cm
形狀分類:條形
顏色分類:褐色_灰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很難
性情習性:兇猛
適宜溫度:24℃±4℃
酸堿范圍:7.2±0.4
硬度范圍:10±4
壽命年限:12年
食物飼料:肉食
歐洲鰻鱺形態特征 >
體長體長60-80,最長可達1m。身體細長,皮膚粘滑,呈棕色、黑色或橄欖綠色,腹部黃色,一些成體可能呈銀色。體圓細長,下頷比上頷長。鱗片隱藏魚皮膚之下,鰓孔在圓形的胸鰭前。幼魚背部體色為橄欖色或灰褐色,腹部為銀色或銀黃色。成魚的背部黑灰綠色,腹部為銀色。延長的背鰭與臀鰭、尾鰭匯和鰭,形成一個獨特的鰭從肛門到背部中央最少有500個軟鰭條。背鰭起點在胸鰭后方遠處,臀鰭起源些微地在肛門后面。
歐洲鰻鱺飼養方法 >
喜鉆洞潛居,進入淡水后,色素產生變化,其腹部會變成黃色。是一種有效的保護色,可以令獵食者難以發現。其體表的粘液可以抵抗鹽度改變。肉食性,主要以蝦、蟹、貝、海蟲為食。據說壽命最高可達85年,但并未得到證實。
歐洲鰻鱺雌雄分辨 >
歐洲鰻鱺繁殖方式 >
降河回游產卵魚類。每年秋季成熟的鰻魚,其眼徑變大,內臟萎縮,生殖腺肥大,體色由黃褐變銀灰色,將開始作長途的產卵洄游作準備,經常選擇一個沒有月亮的夜晚,由河川降海在到大西洋的馬尾藻海產卵,其受精卵會在春季和夏初被發現,幼體時期則利用三年時間向歐洲遷移。玻璃鰻到達歐洲沿岸,進入河口,進入淡水前變為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