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鰓鰻

七鰓鰻:別名八目鰻_日本七鰓鰻,為七鰓鰻目、七鰓鰻科、七鰓鰻屬、其他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東部的太平洋沿岸河口地區,包括中國、日本、朝鮮。1868年命名。屬體型較大,具洄游習性的品種。本屬另外兩個較為常見品種,東北七鰓鰻、溪七鰓鰻,個體均較小,且為純陸封性,終生棲息于江河內,無洄游習性,數量也很少,均處于易危狀況。魚體含脂量高,為名貴食用魚類,它蛋白質、維生素A、D、肌氨酸的含量都較高。魚體可入藥,味甘、性溫,可滋補強身,主治口眼歪斜、夜盲癥、角膜干燥等癥。我國2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古老的肉食寄生性魚類,無脊椎動物進化成魚類的中間點,是最原始的魚類。因頭兩側眼后7個分離的鰓孔,與眼睛排成一行而得名。可立生活,又營寄生生活,口內有鋒利的牙齒,經常用吸盤附在其它魚體上,吸食其血與肉,是恐怖的大魚殺手。
生存環境:汽水
最大長度:60cm
形狀分類:圓柱
顏色分類:褐色_銀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較難
性情習性:兇猛
適宜溫度:23℃±4℃
酸堿范圍:7.4±0.3
硬度范圍:10±4
壽命年限:7年
食物飼料:肉食
七鰓鰻形態特征 >
多數成體長39-50cm,最大個體長63cm。體呈鰻形,頭圓筒形,后部側扁。嘴呈圓筒形,沒有上下腭,尾部較短,肛門位于體后部。眼為半透明厚皮膜所覆蓋,呈淡白色。鼻孔后方有長橢形淺色斑,為頂眼區,有感光作用。口漏斗腹位,呈圓形吸盤狀,邊緣環圍著穗狀突起,每一突起呈掌狀,末端分枝。頭部有分散的乳頭狀突起的側線管孔。體無鱗。背鰭在體后半部,呈兩個山峰狀,基部相連。無胸鰭和腹鰭。體灰褐色或灰黃色。
七鰓鰻飼養方法 >
典型的洄游性魚類,部分時期在海中生活。營獨立生活時,以浮游動物為食。仔鰻期以腐植碎片和絲狀藻類為食。生殖時期的成魚停止攝食。卵孵化后不久即成為仔鰻。仔鰻營泥砂中生活,白天埋藏在泥砂下邊,夜晚出來攝食。此階段的仔魚與成魚很不相像,口吸盤不發達,呈三角形,稱為沙隱幼魚,過自由生活。壽命約為7年,幼魚在江河里生活4年后,第5年變態下海,在海水中生活2年后又溯江進行產卵洄游。
七鰓鰻雌雄分辨 >
七鰓鰻繁殖方式 >
秋季由海進入江河,在江河下游越冬,翌年5-6月,當水溫達15℃左右時溯至上游繁殖。在水淺、流速快、砂礫底的水域進行挖坑產卵,雄魚以吸盤吸著雌魚頭部,同時排卵、授精。卵小數多,每尾雌魚懷卵量8萬-10萬粒。卵沉黏性,黏著在砂礫上發育,產卵后親魚死亡。孵出的幼體在江河里生活約4年,在河口完成變態期后入海。變態后消化系統保持消化功能,有寄生營養期約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