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龍蝦是一種經濟型淡水蝦種,它具有6大特點:一是體大肥美;二是生長快、產量高;三是營養豐富、肉質細嫩;四是適應性強,能在惡劣天氣、環境中生存;五是食性雜,既能吃動物性飼料,也能吃人工配合飼料和腐殖質;六是經濟效益高。
一、小龍蝦養殖環境要求

小龍蝦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能在湖泊、池塘、河溝、稻田等各種水體中生長。水源要充足,水深在0.9~1.5米左右,水的pH值在6.10~9.33范圍內都能生存。池塘須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進水排水方便,面積一般為3畝~5畝。池埂要有一定坡度,且為避免小龍蝦掘穴外逃,池埂寬應在1.5米以上,并在池埂四周設置0.5米高、內壁光滑的防逃墻或防逃板。池塘中間搭建一些泥埂,為小龍蝦提供打洞穴的居場所。注意泥埂兩頭不與池埂相連,泥埂長約為池長4/5,埂寬1米以上,埂高出水面5厘米~10厘米。池水深以0.8米~1.5米為宜,最好是中間水深,四周有淺灘,池底放置樹根、竹筒等。放養前嚴格消毒,每畝施腐熟的畜禽糞300~500公斤。池內種植占池塘面積30%的水草,如苦草、輪葉黑藻、鳳眼蓮、水浮蓮、水花生等,便于小龍蝦蛻殼時躲避敵害侵襲及棲息。
二、小龍蝦養殖技術

1.蝦苗投放
放蝦苗投放應選擇在晴天的清晨或傍晚進行,在投放前先用少量的池水徐徐加入運苗容器內,調節水溫,直到容器內水溫接近池水溫度時再按盆內水量加入3%~4%的食鹽水浸浴消毒5分鐘,再將蝦苗放入池中,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7.5~9.0尾,同一池塘放養的蝦苗規格要求整齊一致。
夏季放養以放當年孵化的第一批稚蝦為主,放養時間在7月中下旬,每畝放養規格為0.8厘米以上的稚蝦3萬尾~4萬尾。
秋季放養以放當年培育的大規格蝦苗或蝦種為主,放養時間在8月中旬至9月。蝦苗規格為1.2厘米左右,每畝放養2.5萬尾~3萬尾。蝦種規格為2.5厘米~3厘米的,每畝放養1.5萬尾~2萬尾。
冬春放養一般在12月份或翌年3月~4月,以放養不符合當年上市規格的蝦為主,每畝放養100尾/公斤~200尾/公斤的蝦種1.5萬尾~2萬尾,經過冬春兩季養殖,到6月~7月起捕上市。
2.科學投餌

小龍蝦屬雜食性,既喜歡吃鮮雜魚等動物性餌料,又喜歡吃黃豆、豆餅、玉米以及鮮嫩水草等植物性餌料,還可以投喂配合飼料,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一般每天的投餌量應掌握以吃飽、吃完、不留殘餌為準,每天投喂2次,早晚各1次。因小龍蝦主要在夜間進食,所以晚上投喂量占全日餌料的70%~80%,餌料要投在池邊淺水中。
7月~10月水溫適宜,是蝦的生長季節,此時日投飼量以蝦吃飽、吃完、不留殘餌為準,一般按動物性飼料占蝦體重8%~12%、干飼料或配合飼料占蝦體重35%~5%投喂。飼料投在池邊淺水中,每天投喂2次,早晚各1次,晚上投餌量占60%~70%。其余季節每天投喂1次,于日落前后進行,日投喂量為蝦體重的2%~5%。小龍蝦的游水能力較差,活動范圍較小,且具有占地的習性,因此投飼要堅持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此外,飼料投喂須注意天氣晴好時多投,高溫悶熱、連續陰雨天或水質過濃則少投;大批蝦蛻殼時少投,蛻殼后多投。
3.水質管理

(1).合理調節水質每隔半個月左右交替使用光合細菌和生石灰進行全池潑灑以改善水質、調節水體pH值,降低池中氨氮含量,另外定期施用磷酸二氫鈣以增加池水中離子鈣的含量,以促進小龍蝦脫殼生長,磷酸二氫鈣的用量一般為2公斤/畝/米。在有外源水注換時每隔10天~15天左右注換1次新水,每次換水量為原池塘水量的1/3左右。
(2).注意池底環境當天氣惡劣時,要減少投餌量或停止投餌,并注意觀察,及時撈除池中剩余餌料及雜物,保持池塘清潔。若發現龍蝦反應遲鈍,游集到岸邊上爬時,則說明缺氧,要及時開增氧機增氧或加注新水。
(3).及時防治病害病害防治以防為主,在定期對水體進行消毒的同時,要在飼料中添加多維素、鈣片等藥物以增強小龍蝦的免疫力。
(4).增加隱蔽物養殖池中種植水生植物,可以作為龍蝦的棲息、隱蔽場所,也是龍蝦的適口餌料,既節約養殖成本,同時也能起到調節水質的作用。水生植物的面積一般占水面面積的1/3。
(5).龍蝦生長快,新陳代謝旺盛,耗氧量大,故蝦池水質要保持清新,每周加水15~20厘米深,確保水質新鮮、潔爽,并有足夠的溶氧,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5厘米深以上,當天氣過熱時,要適當加深池水,以穩定池水水溫。嚴防水質受到工業污染、農藥污染和化學污染。
(6).可以每667平方米投放50—100尾花、白鰱魚來調控水質。
4.養殖管理

堅持每天巡塘,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適時追肥,蝦苗放養1周后,每畝施腐熟的畜禽糞50公斤~60公斤,養殖中后期,每隔半月每畝施發酵好的糞肥15公斤~20公斤,保持池水呈豆綠色或茶褐色,透明度在35厘米左右。經常注換新水,高溫季節每隔5天~7天換水1次,平時每隔15天~20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20%~30%,保持池水pH值在7~9之間,溶氧量大于4毫克/升。定期對水體進行消毒和改良,每隔15天每畝用生石灰10公斤~15公斤化水全池潑灑1次,每月每立方米水體用漂白粉0.5克~0.6克對水全池潑灑,在養殖中后期每月每立方米水體用光合細菌5克~6克、底質改良劑40克~60克對水全池潑灑,以保持良好水環境。
5.捕撈

小龍蝦生長速度較快,經3個月~5個月飼養,成蝦規格達到30克以上時即可捕撈上市。捕撈方法很多,有蝦籠、撒網、拉網或干池捕捉等。捕撈采取捕大留小的方法,達不到上市規格的繼續留池飼養。須注意的是,在捕撈前防病治病要慎用藥物,否則將影響小龍蝦回捕率、商品蝦質量及養殖效益。
6.強化疫病防控

小龍蝦在高溫季節已超過生長溫度,應做好抗應激管理,宜全池潑灑維生素C,潑灑時應在下午進行,每畝1米水深用250~300克。
(一)是預防爛殼病。病蝦體殼和雙螯上有明顯潰爛斑點,斑點灰白色,嚴重潰爛時呈黑褐色,斑點中端下陷。該病由假單孢菌、氣單孢菌、粘細菌、孤菌等感染蝦體所致。可定期用生石灰溶化后全池潑灑,適當加大換水量,改善養殖水質,在飼料中添加1%磷酸二氫鈣,連喂3~5天。
(二)是預防褐斑病。病蝦體表甲殼有斑點狀黑褐色潰瘍,常臥于池邊處于瀕死狀態。該病由蝦體受傷和環境惡化致病菌感染所致,每年可進行池塘清淤,保持蝦池水質良好,定期換水或全池潑灑生石灰。在捕撈、運輸、放養過程中謹慎操作,防止損傷蝦殼。發現蝦患病時,每立方米水體用0.3克二溴海因全池潑灑,待3天后每立方米水體用硝化細菌1克全池潑灑;每公斤在池蝦用10~15毫克茶粕液潑灑,促使蝦體蛻殼,修復損壞甲殼。
(三)是細菌性腸炎病。應加強飼養管理,使池水呈弱堿性、溶氧充足,嚴格執行“四消四定”措施,加深池水使水溫變化較小。每畝水面用生石灰5~6公斤溶水全池潑灑或每立方水體0.5克二氧化氯全池潑灑,治療效果顯著。